
(1).忘卻憂愁。《論語·述而》:“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 晉 幹寶 《搜神記》卷十一:“夫酒忘憂,故能消之也。” 唐 張說 《喜度嶺》詩:“見花便獨笑,見草即忘憂。”
(2).萱草的别名。 唐 陳子昂 《魏氏園林人賦一物得秋亭萱草》詩:“忘憂誰見賞,空此北堂中。” 宋 趙彥衛 《雲麓漫鈔》卷四:“《本草經》雲:萱,一名忘憂。” 元 錢抱素 《瑣窗寒·題玉山草堂》詞:“書帶生香,忘憂弄色,四窗虛悄。” 清 黃宗羲 《小園記》:“因買瓦盆百餘,以植草花:水僊、艾人……忘憂、含笑。”
“忘憂”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詳細解析:
忘卻憂愁
指通過某種方式暫時或永久擺脫煩惱、憂慮的情緒狀态。例如《論語·述而》中“樂以忘憂”即描述因快樂而忘記憂愁。
萱草的别名
萱草在古代被稱為“忘憂草”,因其傳說能使人忘卻煩憂。如唐代陳子昂詩句“忘憂誰見賞,空此北堂中”即指此植物。
經典文獻
使用場景
多用于描述通過自然景物(如花草)、活動(如飲酒)或心境轉變來緩解壓力,例如:“度假時,人們常能忘憂于山水之間。”
如需進一步了解萱草的文化内涵或相關詩詞,可參考漢典、查字典等來源。
忘憂是一個常用的詞語,它表示忘掉煩惱和憂愁,心情愉悅,不再為煩惱所困擾。
忘憂由兩個部首組成,其中“忄”是氣的部首,“亥”是思維的部首。這個詞語共有八筆。
忘憂一詞來源于古代漢語,最早可以追溯到《尚書·舜典》中的記載:“忘形忘言,忘善忘過,忘前忘後,忘優忘劣。”意為忘記外在的形象和言辭,忘記善惡好壞,忘記過去和将來,忘記優點和缺點。
在繁體漢字中,忘憂的寫法保持不變。
在古代的漢字書寫中,忘憂的寫法與現代基本相同,隻是筆劃的順序可能稍有不同。例如,可以将忄(“忄”在左)寫在上面,然後寫下面的亥。這是因為古代的漢字書寫方式和現代有所不同。
1. 他陷入困境後,通過努力工作,終于能夠忘憂。
2. 今天心情很不好,我需要尋找一種方式來忘憂。
忘情、忘卻、忘懷、忘我、忘年、忘形。
忘卻、忘懷、忘情。
牽挂、憂慮、煩惱。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