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節皷的意思、節皷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節皷的解釋

見“ 節鼓 ”。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節皷”是一個較為生僻的古代樂器名稱,根據現有資料,其解釋如下:

基本釋義

“節皷”為古代樂器,形狀類似“博局”(一種棋盤),中間開有圓孔,恰好能容納鼓身。其主要功能是通過擊打來調節音樂的節奏,屬于節樂類器具。該詞見于北周庾信《三月三日華林園馬射賦》中的描述:“玉律調鐘,金錞節鼓”,表明其用于宮廷儀式或雅樂場景。

考據與辨析

  1. 字形與異寫:詞條中提及“節皷”亦作“節鼓”。“皷”是“鼓”的古體字,現代多寫作“節鼓”。
  2. 功能特點:不同于普通鼓類樂器,其特殊形制(如棋盤狀、中空圓孔)可能與其節奏控制功能相關,或與特定禮儀場合的演奏方式有關。
  3. 曆史背景:北周時期禮樂制度完善,此類樂器可能用于射禮、祭祀等莊重儀式,作為禮樂文化的組成部分。

補充說明

由于現有資料權威性較低(參考來源1),建議進一步查閱《中國古代樂器考》《樂府雜錄》等專業文獻,或結合出土文物(如漢代樂俑、壁畫)進行實物佐證,以獲取更準确的形制與用途信息。

網絡擴展解釋二

節皷(jié gǔ)這個詞源于中國漢字,在漢語中表示樂器節拍。它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是“禾”字旁,右邊是“鼓”字旁。共計6個筆畫組成,其中“禾”字旁包含3個筆畫,而“鼓”字旁包含3個筆畫。 “節皷”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傳統音樂文化,具體的起源和傳播路徑目前尚不明确。在中國繁體字中,節皷的寫法為「節鼓」,與簡體字寫法略有差異。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節皷的形狀可能與現代稍有差異,但整體意思和用法基本相同。 以下是一些關于“節皷”的例句: 1. 音樂會上的鼓手敲擊着節皷,為樂曲增添了節奏感。 2. 在慶祝活動中,舞龍隊的節皷聲猶如鼓點,引來了觀衆的熱烈喝彩。 3. 小學生學習音樂時,常常使用節皷來練習節奏和音樂感。 除了“節皷”外,還有一些相關的詞彙和短語: 1. 音樂:指以聲音演奏或演唱的藝術形式。 2. 節奏:指音樂中有規律的重複節拍。 3. 鼓器:指各種由鼓演奏的樂器。 4. 敲擊:指用手或物體重重地打擊。 5. 樂曲:指音樂作品。 近義詞:鼓、鼓樂、打擊樂 反義詞:調子、旋律、音符 綜上所述,“節皷”是指樂器節拍的意思,由兩個部首組成,包含6個筆畫。該詞源于中國漢字,具有繁體字寫法「節鼓」。在古代漢字寫法中也有所變化。一些相關的詞彙包括音樂、節奏、鼓器等。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