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節皷的意思、節皷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節皷的解釋

見“ 節鼓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節鼓(jié gǔ)是中國古代重要的打擊樂器,兼具禮器與樂器的雙重功能,主要用于宮廷雅樂、儀仗隊列及節慶儀式中控制節奏、彰顯威儀。其詳細釋義如下:


一、基本釋義

節鼓指用于節制樂曲節奏的鼓。其形制通常為建鼓(鼓身豎直貫穿木柱,下有底座),鼓面蒙皮,以鼓槌敲擊發聲。作為“節樂之器”,它通過穩定的鼓點統一樂隊演奏速度,體現“樂必有節”的禮樂思想 。


二、曆史源流與功能

  1. 漢代起源

    節鼓雛形見于漢代宮廷樂舞,稱為“建鼓”。東漢張衡《東京賦》載“鼓鼓路鼗,樹羽幢幢”,描述儀仗中建鼓裝飾羽葆的盛況,為早期節鼓形态 。

  2. 唐代定制

    唐代燕樂大曲中,節鼓成為核心節奏樂器。《舊唐書·音樂志》明确記載:“節鼓狀如博局,中開圓孔,適容其鼓,擊之以節樂”,說明其形制與節奏功能已規範化 。

  3. 禮儀象征

    在祭祀、朝會等典禮中,節鼓與鐘、磬配合,标志儀程節點。如宋代陳旸《樂書》載:“凡樂作,先擊镈鐘,次節鼓以引之”,凸顯其禮樂引導作用 。


三、形制與演奏特征


四、文化意涵

節鼓是“禮樂相濟”的具象化符號。《禮記·樂記》強調“節奏足以感動人之善心”,其聲既規範樂律秩序,亦象征社會倫理的和諧,成為中華禮樂文明的物質載體 。


參考來源:

  1. 《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
  2. 《中國古代音樂史稿》(楊蔭浏著,人民音樂出版社)
  3. 《舊唐書·音樂志》(中華書局點校本)
  4. 陳旸《樂書》(南宋刊本影印版)
  5. 《敦煌石窟音樂研究》(鄭汝中著,甘肅教育出版社)

網絡擴展解釋

“節皷”是一個較為生僻的古代樂器名稱,根據現有資料,其解釋如下:

基本釋義

“節皷”為古代樂器,形狀類似“博局”(一種棋盤),中間開有圓孔,恰好能容納鼓身。其主要功能是通過擊打來調節音樂的節奏,屬于節樂類器具。該詞見于北周庾信《三月三日華林園馬射賦》中的描述:“玉律調鐘,金錞節鼓”,表明其用于宮廷儀式或雅樂場景。

考據與辨析

  1. 字形與異寫:詞條中提及“節皷”亦作“節鼓”。“皷”是“鼓”的古體字,現代多寫作“節鼓”。
  2. 功能特點:不同于普通鼓類樂器,其特殊形制(如棋盤狀、中空圓孔)可能與其節奏控制功能相關,或與特定禮儀場合的演奏方式有關。
  3. 曆史背景:北周時期禮樂制度完善,此類樂器可能用于射禮、祭祀等莊重儀式,作為禮樂文化的組成部分。

補充說明

由于現有資料權威性較低(參考來源1),建議進一步查閱《中國古代樂器考》《樂府雜錄》等專業文獻,或結合出土文物(如漢代樂俑、壁畫)進行實物佐證,以獲取更準确的形制與用途信息。

别人正在浏覽...

哀祈白瓜悲恐本形比卯不肖子孫車場愁倚闌令創世主麤強等樣電老虎頓堡犯鬥貢焙皇明火力發電漿洗奸奸交蝕節取晶格精娴機緣舉錯厥證吭聲攔縱了讓兩腳居間陵慠鈴蘭露餡兒邈玄明幌幌墨務官姆師目圍蓬萊閣切磨契機傾家竭産青門緑玉房蘧除趨奉麴蘖人門日月不居肉案上三旗奢盼攝知社宗失得蜀中無大将﹐廖化作先鋒條鬯土舍畏澀五袴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