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能擔負重任的大臣。 章炳麟 《訄書·官統上》“千官之法,本於五行,是則 皞 、 頊 、 夏 、 商 所闓置”自注:“上選卿尹,則非敬忌擇人之道,下撰榦佐,則非庶慎罔知之義,此 魏 晉 以來之積弊,而 殷 法已為其前導。”
“榦佐”是漢字組合詞,由“榦”和“佐”構成。根據《漢語大詞典》及古代漢語用法,“榦”通“幹”,指事物的主體或主幹部分;“佐”意為輔助、輔佐,如《說文解字》釋為“助也”。兩字組合後,“榦佐”表示對主體事務的輔助行為或承擔輔助職責的人,多用于古代文獻中。
從構詞法分析,“榦佐”屬于并列式複合詞,強調“主幹”與“輔助”的協同關系。例如《漢書·蕭何傳》記載“蕭何常為榦佐”,即指蕭何擔任核心輔助角色。現代漢語中該詞已鮮少使用,但在研究古籍時仍需注意其特定含義。
需說明的是,《現代漢語詞典》未收錄此詞條,其釋義主要依據《故訓彙纂》等專業辭書對古代用法的考據。建議讀者在文獻中遇到該詞時,結合上下文語境理解具體指代對象。
“榦佐”是一個較為古雅的漢語詞彙,具體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指能擔負重任的大臣
根據章炳麟《訄書·官統上》的注釋,“榦佐”用于形容在政治事務中承擔核心職責的重要官員,例如輔佐君主治理國家的高級臣僚。這類用法強調官員的權威性與責任重大性。
通“幹佐”,指輔佐具體事務的官員
“榦”與“幹”在古漢語中存在通假現象。作為“幹佐”時,詞義偏向于協助主管處理某項具體事務的次級官員,例如地方行政或部門事務的協理者。
補充說明:
阿薩姆人鼻膽長江三峽城窟丑化踳雜儲廥翠袖帶佩大家庭頓絕鳳皇來儀封獸覆盎輨鍵歸徕過愛蝦蟆柝恒守縠屐火線夾發角匕浸微浸消矜恤酒旆踡跼居不重茵絶賣蕨萁蕨拳可則了畢淚蹤臉面理不勝辭篾片墨突芘依挈辔秦家柔握喪聲歪氣山眉水眼勢況瞬息千變順助四愁送場隨葬逃官特甚田輸跳丸日月外慕委信纖茸纖施賢書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