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勸阻。當,阻擋。 元 朱凱 《黃鶴樓》第一折:“若主公不聽 趙雲 諫當呵![唱:]知他是甚風兒吹過 漢陽江 。”
“谏當”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來源解釋如下:
基本含義
“谏當”意為勸阻,其中“谏”指規勸(君主或尊長),而“當”在此處表示阻擋,組合後強調通過規勸來阻止某種行為。
構詞分析
該詞可見于元代雜劇《黃鶴樓》第一折:
“若主公不聽趙雲谏當呵![唱:]知他是甚風兒吹過漢陽江。”
此例中,“谏當”指趙雲對主公的勸阻行為。
部分網頁(如、8)進一步拆解了“當”的多重含義,但在此詞中僅需關注“阻擋”這一義項。如需了解更多“谏”的用法,可參考《古代漢語詞典》或相關典籍。
《谏當》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可以拆分為“谏”和“當”兩個部分。
“谏”字的部首是言,它的筆畫數為6畫。含義是指對上司或者有權有勢的人進行忠告、勸谏,希望對方能夠改正錯誤或不當之處。
“當”字的部首是田,它的筆畫數為6畫。主要指責、責怪。
因此,“谏當”這個詞的意思是指對上級的錯誤或不當之處進行責備和勸谏。
這個詞來源于古代中國,古人為了監督和糾正統治者的錯誤,通常會寫谏章給皇帝或君主,用以表達自己的不滿和對錯誤的指責。這樣的谏言往往被稱為“谏當”,其中“當”字表示指責,強調對錯誤進行責備。
《谏當》這個詞的繁體寫法是「諫當」。
古時候,漢字的寫法有所不同。在古代《谏當》的寫法是「諫當」。在這個寫法中,「諫」的下方有一個“言”字的字頭,表示勸谏的意思。「當」的上方有一個“田”字的字頭,表示責備和指責的意思。
1. 作為一個忠誠的臣子,他毅然寫了一封《谏當》上奏皇帝,指出國家的弊端。
2. 禦史大夫勇敢地提出了對皇帝的《谏當》,希望能夠改變朝政的錯誤。
1. 谏言
2. 谏诤
3. 谏诤如流
4. 谏猿
5. 谏射
1. 勸告
2. 規勸
3. 勸谏
4. 規谏
1. 贊許
2. 贊同
3. 褒獎
4. 贊美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