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袒的意思、曲袒的詳細解釋
曲袒的解釋
偏袒。 清 陳田 《明詩紀事戊籤·董份》:“ 董 與 分宜 子 世蕃 往還,時 嚴 氏得罪,人言嘖嘖, 董 得 世蕃 二萬金。 董 雖供直 西苑 ,帝終不能曲袒也。”
詞語分解
- 曲的解釋 曲 (⑥麯) ū 彎轉,與“直”相對:彎曲。曲折(?)。曲筆(a.古代史官不按事實、有意掩蓋真相的記載;b.寫文章時故意離題而不直書其事的筆法)。曲肱而枕。曲盡其妙。 不公正,不合理:曲說。曲解(?)
- 袒的解釋 袒 ǎ 脫去上衣,露出身體的一部分:袒露。 不公正地維護一方:袒護。偏袒。左袒。 筆畫數:; 部首:衤;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曲袒”的漢語詞典釋義
“曲袒”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在現代漢語中已不常用,其核心含義指彎曲身體并袒露上身。這一動作在古代常具有特定的禮儀或情感表達背景。以下是詳細解釋:
-
基本釋義:
- 彎曲身體并袒露上身。 這是“曲袒”最直接的字面意思和核心義項。“曲”指身體彎曲(如鞠躬、俯身),“袒”指脫去或敞開上衣,露出身體的一部分(通常是肩、背或胸)。這個動作本身帶有強烈的身體語言色彩。
-
引證與用法:
- 該詞可見于古代文獻,用以描述一種表示極度恭敬、請罪、哀傷或歸順的肢體語言。例如,在表達臣服或請罪時,行禮者常“曲袒”以示卑微和誠意。其情感色彩常與“肉袒”(脫去上衣,表請罪或祭祀)類似,但更強調身體的彎曲姿态。具體文獻例證需查閱大型曆史語文辭書或古籍原文。
-
構詞與語義分析:
- 曲: 本義為彎曲、不正。引申為使彎曲、鞠躬、屈服。
- 袒: 本義為脫去上衣,露出身體。引申為裸露、偏護(如“偏袒”)。
- 合成義: “曲袒”結合了“曲”的身體姿态和“袒”的裸露狀态,構成一個描述特定禮儀動作的複合詞。
-
文化背景:
- 在古代禮儀中,袒露身體(尤其是上身)常與莊重、忏悔、歸順或祭祀等情境相關。“曲袒”将這種袒露與謙卑的躬身姿态結合,強化了其表達的恭敬、服罪或哀戚之意。它反映了古人對身體姿态與内心情感、社會等級之間關聯的重視。
權威參考來源:
- 《漢語大詞典》(羅竹風主編,漢語大詞典出版社): 大型曆史性漢語語文辭典,收錄古漢語詞彙最為詳備,是查詢“曲袒”這類古語詞最權威的紙質工具書。其解釋通常包含釋義、書證(古籍例句)及必要的考辨。
- 《辭源》(商務印書館): 另一部重要的古漢語辭書,着重探求詞義的來源和演變,對于理解“曲袒”的詞義來源和曆史用法有重要參考價值。
-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 收錄古代文獻中常用詞語,提供簡明釋義和典型例句,有助于理解“曲袒”在古代的實際運用。
網絡擴展解釋
“曲袒”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解析:
一、基本釋義
曲袒(拼音:qǔ tǎn)意為偏袒,指在矛盾或争議中不公正地偏向某一方。該詞多用于書面語境,具有曆史色彩,常見于古典文獻或對曆史事件的描述中。
二、詞源與構成
- 曲:本義為彎曲,引申為“不公正、片面”;
- 袒:原指解開衣服露出身體(如“袒胸露臂”),後衍生出“袒護、偏私”的抽象含義。
兩字組合後,強調“因私心而偏向一方”的行為。
三、文獻例證
清代陳田《明詩紀事》中記載:“董雖供直西苑,帝終不能曲袒也。”
此例描述董份與嚴世蕃(明代權臣嚴嵩之子)交往,盡管董份在皇帝身邊任職,但皇帝未因私情偏袒他,體現了“曲袒”在曆史事件中的實際應用。
四、近義詞與用法
- 近義詞:偏護、徇私、左袒。
- 使用場景:多用于書面或正式語境,如曆史評述、法律争議等,需注意與現代口語中“偏心”“護短”等詞的區分。
五、補充說明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較低,但在解讀古籍或研究曆史人物關系時仍有參考價值。如需更多例句或延伸用法,可參考《漢語大詞典》等工具書。
别人正在浏覽...
邊道彪章才容殘滓長天大日嘲叱撤守詞說打麥當琅琅等壓線敦水鵝兒鄂申發舉分别門戶奮迅縛雞弄丸工娛療法勾稽光域海納號炮浩思花柳症假君鞯面結絡讦直拘提懇到蘭芷之室勞務出口冷淋侵貍豆離衡躏蹙靈光毛裡求斯末坐母昆炮彈迫暮前臂萋蒨诎抑讓煙認識審細十錦什面屍皮子事生肘腋太平洋投書無尚無相幹校補蕭散細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