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方言。膝蓋。 陳登科 《活人塘》十一:“ 薛陸氏 抱住磕膝頭子,凍得抖抖索索的。”
“磕膝頭子”是漢語方言中對“膝蓋”的俗稱,具體解釋如下:
基本詞義
該詞指人體下肢連接大腿和小腿的關節部位,即膝蓋。常見于口語化表達,如“磕膝頭子撞青了”。
方言使用特征
主要流行于雲南、四川等西南官話區。例如雲南方言中,該詞常被用于日常對話(如微博投票顯示超95%雲南人選擇“膝蓋”選項),四川方言中則發音為“磕膝頭兒”并沿用至今。
文學例證
多部文學作品印證其使用:
詞源辨析
該詞為合成詞:“磕”表碰撞動作,“膝頭”直指膝蓋,“子”為方言後綴。需注意與提到的比喻性誤用區分,其正确含義僅指身體部位。
可通過漢典網、雲南發布微博等渠道獲取更多方言例證。
《磕膝頭子》是一個成語,它指的是向人請願、哀求時下跪磕頭的人。原意為指哀求不得要領,沒有實效果的行為,後來也用來形容人故意做出過分的謙卑姿态以獲得他人同情或利益。
拆分部首和筆畫:磕(石,17)膝(肉,15)頭(龍,5)。該成語總共擁有37個筆畫。
來源:《磕膝頭子》一詞最早見于《增廣賢文》這本書中。這本書是明代淩濛初所撰寫的,它以古代的成語、格言等為基礎,加以注釋和解釋,旨在傳授道德知識。
繁體:磕膝頭子。
古時候漢字寫法:沒有發現《磕膝頭子》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有何差異。
例句:
1. 他為了争取晉升機會,磕膝頭子不眨眼。
2. 在他遭受困難時,他沒有磕膝頭子求助,而是靠自己的努力克服了困境。
組詞:磕頭、膝行、頭腦、子孫。
近義詞:跪拜、叩首、請願。
反義詞:自尊、堅持、抗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