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未交的賦稅。《漢書·武帝紀》:“行所巡至, 博 、 奉高 、 蛇丘 、 歷城 、 梁父 ,民田租、逋賦貸,已除。” 顔師古 注:“逋賦,未出賦者也。” 宋 曾鞏 《本朝政要策·賦稅》:“ 周世宗 嘗患賦稅之不均,詔長吏重定。 潁州 刺史 王祚 躬行部縣,均其輕重,補流民逋賦以萬數,增其舊籍。”《清史稿·宣宗紀二》:“八月甲子,以皇太後六旬萬壽,普免各省逋賦。”
(2).指逃避賦稅。《明史·張居正傳》:“ 居正 以 江 南貴豪怙勢及諸奸猾吏民善逋賦,選大吏精悍者嚴行督責。” 章炳麟 《訄書·定版籍》:“農夫占田寡,而為傭耕。其收租稅,畝錢三千以上。有闕乏,即束縛詣吏,榜笞與逋賦等。”
“逋賦”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bū fù(注音:ㄅㄨ ㄈㄨˋ),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未交的賦稅
指因拖欠或未及時繳納的稅款。例如《漢書·武帝紀》提到“逋賦貸,已除”,顔師古注“逋賦,未出賦者也”。
逃避賦稅
指通過隱匿財産或抗拒繳納等方式逃避稅收義務。如《明史·張居正傳》記載,張居正曾嚴懲江南豪強“善逋賦”的行為。
字義分解
曆史用例
“逋賦”既可指未繳納的稅款,也包含逃避賦稅的行為,多用于曆史文獻或古漢語語境。如需進一步了解相關成語或例句,可參考《漢書》《明史》等典籍。
逋賦指的是拖欠、逃避納稅或負擔稅款的行為。該詞的拆解可分為“辶”和“貝”兩個部首,辶表示走,貝表示財富或珍寶。
逋賦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至《周禮·春官·大宗伯》:“逋者狎妾之言也,逋賦者逋罷肆之費也。”繁體字為「逋賦」。
古代漢字寫法中,逋賦的寫法有所變化。在《說文解字》中,逋賦的寫法為「貶負」,由兩個部分組成。在民國時期的金文新編字號表中,逋賦的寫法變為「貶賦」。
例句:
1. 他因逋賦多年,已被降級處理。
2. 這個企業被曝出逋賦巨款,将受到嚴厲處罰。
組詞:
1. 逃稅:指通過各種手段逃避納稅義務。
2. 拖欠:指未按時支付欠款或欠薪。
3. 逃債:指有債務的人逃避還款的行為。
近義詞:
拖欠、逃稅、逃債、逃稅逃債。
反義詞:
守法納稅、守規還債。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