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铨衡的意思、铨衡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铨衡的解釋

(1).衡量輕重的器具。《淮南子·齊俗訓》:“夫挈輕重不失銖兩,聖人弗用,而縣之乎銓衡。” 劉文典 集解:“《羣書治要》引,銓作權。” 晉 葛洪 《抱樸子·審舉》:“夫銓衡不平則輕重錯謬,鬥斛不正則少多混亂。” 唐 白居易 《革吏部之弊策》:“妍蚩者不能欺於藻鏡,錙銖者不敢詐於銓衡。”

(2).品鑒衡量。 晉 葛洪 《抱樸子·尚博》:“德行為有事,優劣易見,文章微妙,其體雖識,夫易見者粗也,難識者精也。夫唯粗也,故銓衡有定焉;夫唯精也,故品藻難一焉。” 南朝 梁 锺嵘 《詩品》卷中:“﹝ 魏文帝 ﹞惟‘西北有浮雲’十餘首,殊美贍可翫,始見其工矣。不然,何以銓衡羣彥,對揚厥弟者耶?” 宋 司馬光 《和伯鎮再入館》:“銓衡時進對,戶牖日相親。” 王闿運 《桂陽陳侍郎行狀》:“故每遇時賢,銓衡輕重,無足失。”

(3).考核、選拔(人才)。《三國志·魏志·夏侯玄傳》:“夫官才用人,國之柄也,故銓衡專於臺閣,上之分也。”《隋書·高祖紀上》:“公水鏡人倫,銓衡庶職,能官流詠,遺賢必舉。” 元 無名氏 《延安府》第二折:“小官擢用良才,銓衡人物,褒貶必當。”

(4).指主管選拔官吏的職位。亦指主管選拔官吏的部門之長。《晉書·良吏傳·吳隱之》:“汝若居銓衡,當舉如此輩人。”《資治通鑒·晉哀帝興甯二年》:“辟召非其人者,悉降爵為侯,自今國官皆委之銓衡。” 胡三省 注:“銓衡,謂吏部尚書也。” 明 張煌言 《徐允岩詩序》:“我 明 選舉既行,薦辟遂廢。一命必由銓衡,三事莫敢幕置。” 清 獨逸窩退士 《笑笑錄·凍豬肉》:“ 姜晦 為吏部侍郎,眼不識字,手不解書,濫掌銓衡。”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铨衡”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根據語境不同可分為以下四類,綜合多個權威來源解釋如下:

  1. 衡量輕重的器具
    本義指稱量重量的工具(如秤),源自《淮南子·齊俗訓》:“夫挈輕重不失铢兩,聖人弗用,而縣之乎铨衡。”

  2. 品鑒與衡量
    引申為對事物或人物的評價與判斷。例如《抱樸子·尚博》提到“铨衡有定”,指通過标準進行精準品評。

  3. 考核、選拔人才
    特指古代對官員的考核與選拔。如《三國志·魏志·夏侯玄傳》中“铨衡專于台閣”,指由中央機構負責人才選拔。

  4. 主管選拔的職位或部門
    代指掌管官吏選拔的官職或機構。如《隋書·高祖紀》提到“铨衡庶職”,即指吏部等負責任免的部門。


補充說明
該詞在古籍中多用于政治和人才選拔語境,現代使用較少。其核心含義圍繞“衡量标準”展開,既有物理工具的本義,也衍生出抽象的評價與選拔功能。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淮南子》《抱樸子》等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铨衡-詞義解析

铨衡是一個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詞彙,它在漢語中有着豐富的意義。它可以作為名詞,表示衡量、衡量标準或衡量的對象;作為動詞,表示衡量、權衡或考慮。它還常常用于比喻思考或判斷事物時要權衡利弊或輕重。

拆分部首和筆畫

铨字的部首是金。铨字的總筆畫數為14。

來源

铨字源于古代的文字演變過程。其起源可以追溯到篆書時期,後來在楷書中保留下來,至今仍然有被廣泛使用,在日常生活中也時常見到。

繁體

铨字的繁體形式為銓。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的漢字寫法中,铨字的寫法略有不同。例如在西漢時期的《說文解字》中,铨字的形狀與今天所見的有所不同,但整體結構和含義仍然相似。

例句

1. 他在選擇買房的時候,需要權衡自己的經濟實力和未來的發展。

2. 必須謹慎對待這個問題,并铨衡各種可能的結果。

組詞

1. 評铨:對于某個問題進行仔細的判斷和衡量。

2. 铨叙:詳細衡量并叙述問題或情況。

3. 铨衡不凡:形容衡量或判斷非常出色,超越常人。

近義詞

權衡、衡量、衡量比較

反義詞

盲目、一刀切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