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失之俗氣。《梁書·文學傳上·何遜》:“ 雲 ( 陸雲 )謂所親曰:‘頃觀文人,質則過儒,麗則傷俗。其能含清濁,中今古,見之 何 生矣。’”
(2).謂不合世俗。 宋 歐陽修 《鑒畫》:“餘非知畫者,強為之説,但恐未必然也。然世謂好畫者,亦未必能知此也。此字不乃傷俗耶?”
“傷俗”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以下多方面的含義和用法:
指行為舉止違背社會風俗或禮儀規範,可能表現為不雅、失禮或不合時宜的舉動。例如在公共場所做出不文明行為,即屬于“傷俗”。
失之俗氣
指事物或言行過于庸俗,缺乏雅緻。例如《梁書》中評價文人作品時提到“麗則傷俗”,即過度華麗反而顯得俗氣。
不合世俗
強調與主流價值觀或傳統習俗相悖。宋代歐陽修在《鑒畫》中曾用此詞質疑畫作是否符合世俗審美。
該詞最早可追溯至《莊子·盜跖》篇,通過盜跖破壞禮法的故事,引申為對違背社會秩序行為的批判。後世文學作品中(如《梁書》)也多次引用此概念。
如需更完整的例句或曆史用例,可參考和中的文學引證。
《傷俗》是一個意思豐富的詞語,可以表示多種含義。一般來說,它指的是違背社會公共道德、破壞社會風尚的行為或事物。
根據《康熙字典》,《傷俗》的拆分部首是“亻”(人字旁),筆畫數為7畫。
《傷俗》一詞最早出現在《莊子·天地》一章,用來指責君主偏離正道,導緻社會風尚堕落。後來,這一詞彙被廣泛應用于文化、道德、禮儀等方面的批評。
《傷俗》的繁體字為「傷俗」。
古代漢字中,「傷」的寫法略有不同,有時會使用「傷」或「損」來表示。而「俗」這個字在古代并沒有變化太大。
1. 他憑借歌聲純美而不傷俗,赢得了觀衆們的喜愛。
2. 這部電影深入人心,沒有過多的傷俗元素,反而帶給觀衆關于人性的思考。
傷風化、傷風敗俗、傷風敗德等。
玷污、敗壞、破壞、蠻橫等。
維護、養成、培養、健全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