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書畫詩文的筆力剛健嚴整。 明 李東陽 《明故資善大夫南京禮部尚書黎公先生行狀》:“有《龍峰集》若幹卷,楷法遒整。” 清 黃景仁 《送溫舍人汝適歸廣州》詩:“一路題詩到海南,定比來時更遒整。” 清 陸以湉 《冷廬雜識·沉鹿坪師》:“公生平所作制藝,不下數千首,詩古文辭,亦遒整有法。”
“遒整”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用于形容書畫詩文等藝術領域的風格特點,具體解釋如下:
指書畫、詩文等創作中筆力或風格的剛健嚴整。該詞強調兩種特質:
文學與書法
常見于古籍對藝術作品的評價,例如:
應用範圍
多用于描述書法、詩詞、文章等藝術形式的結構嚴謹與筆力雄健,較少用于日常場景。
如需進一步了解該詞在古代文獻中的具體用例,可參考《龍峰集》或清代文人詩作集。
遒整(qiú zhěng)是一個漢語詞彙,形容事物整齊、有秩序、有條理。它可以用來形容人的容貌、言談舉止等方面的整齊和有序。
遒整的部首是辵(辶),總共有12個筆畫。
遒整最早出現在《周易·系辭上傳》中。後來在中國古代文獻和詩詞中都有使用。
遒整的繁體字是「遒整」。
在古代,「遒整」的寫法有時會稍有變化,例如在《康熙字典》中,使用了「遒」的形式。這隻是字形的差異,意思和發音都是一樣的。
1. 她的頭發非常遒整,每一根都排得整齊有序。
2. 四周的書架整理得相當遒整,看上去非常整潔。
1. 遒勁:形容行動有力、有韌勁。
2. 整齊:指事物排列井然有序,沒有雜亂無章的狀況。
3. 有序:指事物按照一定規則或次序排列,具有秩序。
整潔、有條理、井然有序
雜亂、淩亂、混亂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