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逋赋的意思、逋赋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逋赋的解释

(1).未交的赋税。《汉书·武帝纪》:“行所巡至, 博 、 奉高 、 蛇丘 、 歷城 、 梁父 ,民田租、逋赋贷,已除。” 颜师古 注:“逋赋,未出赋者也。” 宋 曾巩 《本朝政要策·赋税》:“ 周世宗 尝患赋税之不均,詔长吏重定。 潁州 刺史 王祚 躬行部县,均其轻重,补流民逋赋以万数,增其旧籍。”《清史稿·宣宗纪二》:“八月甲子,以皇太后六旬万寿,普免各省逋赋。”

(2).指逃避赋税。《明史·张居正传》:“ 居正 以 江 南贵豪怙势及诸奸猾吏民善逋赋,选大吏精悍者严行督责。” 章炳麟 《訄书·定版籍》:“农夫占田寡,而为佣耕。其收租税,亩钱三千以上。有闕乏,即束缚诣吏,榜笞与逋赋等。”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逋赋(bū fù)是汉语中的一个复合词,由“逋”和“赋”两个单字构成,其核心含义指拖欠或未缴纳的赋税。以下从词典释义、字源分析与典籍用例三方面详细阐释:


一、词典释义

    • 本义:逃亡,躲避。《说文解字》释:“逋,亡也。从辵,甫声。”
    • 引申义:拖欠、拖延。如《汉书·昭帝纪》载:“三年以前逋更赋未入者,皆勿收。”
    • 本义:古代指田地税,后泛指税收。《周礼·天官·大宰》注:“赋,口率出泉(钱)也。”
    • 广义:国家征收的税粮、徭役等。
  1. 逋赋

    • 合成词义:指未按时缴纳的税赋,即“拖欠的赋税”。
    • 示例:《明史·食货志》载:“州县积逋赋多至数十万。”

二、典籍用例与历史背景

  1. 财政语境

    古代文献中,“逋赋”多指因灾荒、战乱或官吏腐败导致的赋税积欠。如《宋史·食货志》提及:“江南逋赋至七百万斛。”

  2. 政策应对

    历代王朝常颁布“蠲免逋赋”诏令(免除积欠赋税),以纾民困。如清康熙帝曾多次下诏“悉免历年逋赋”。


三、权威文献参考

  1. 《汉语大词典》

    释“逋赋”为“未缴纳的赋税”,引《后汉书·桓帝纪》例:“其令大司农绝今岁调度征求,及前年所调未毕者,勿复收责。”

  2. 《辞源》

    强调“逋”含“拖欠”义,“赋”为“税敛”,合指“欠税”。


四、字源演变


“逋赋”是古代财政制度的核心概念,特指逾期未纳的税赋,其释义需结合历史语境与经济制度理解。字源与典籍用例共同印证其“拖欠赋税”的实质内涵。

网络扩展解释

“逋赋”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bū fù(注音:ㄅㄨ ㄈㄨˋ),其含义可从以下两方面解析:


一、基本释义

  1. 未交的赋税
    指因拖欠或未及时缴纳的税款。例如《汉书·武帝纪》提到“逋赋贷,已除”,颜师古注“逋赋,未出赋者也”。

  2. 逃避赋税
    指通过隐匿财产或抗拒缴纳等方式逃避税收义务。如《明史·张居正传》记载,张居正曾严惩江南豪强“善逋赋”的行为。


二、详细解析


三、相关例句

  1. 长沙民风“健讼之日闻而逋赋之交织”(形容诉讼与欠税现象交织)。
  2. 后蜀政权曾“赦蜀,归俘获,除管内逋赋”(赦免俘虏并免除境内欠税)。

“逋赋”既可指未缴纳的税款,也包含逃避赋税的行为,多用于历史文献或古汉语语境。如需进一步了解相关成语或例句,可参考《汉书》《明史》等典籍。

别人正在浏览...

韽韽摆舵拜受揙刀丙魏藏形匿影常车承露赤拨出于意外出宰大化改新啗悦垫肩地级市耳傍风拂激耕读皈命还主皓白红铜换防呼哨护疼奬札经济浸灰僦邸机翼崛起居庸康老子菱花镜糜没末头跑反彯摇繦负浅豁千钧重负牵着鼻子走球技热障杀略上孰声誉大振泗涕颂仪邃养天人通驭铜汁头脑汤危危文名无愧涎吐小寒食谢胡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