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逋赋的意思、逋赋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逋赋的解释

(1).未交的赋税。《汉书·武帝纪》:“行所巡至, 博 、 奉高 、 蛇丘 、 歷城 、 梁父 ,民田租、逋赋贷,已除。” 颜师古 注:“逋赋,未出赋者也。” 宋 曾巩 《本朝政要策·赋税》:“ 周世宗 尝患赋税之不均,詔长吏重定。 潁州 刺史 王祚 躬行部县,均其轻重,补流民逋赋以万数,增其旧籍。”《清史稿·宣宗纪二》:“八月甲子,以皇太后六旬万寿,普免各省逋赋。”

(2).指逃避赋税。《明史·张居正传》:“ 居正 以 江 南贵豪怙势及诸奸猾吏民善逋赋,选大吏精悍者严行督责。” 章炳麟 《訄书·定版籍》:“农夫占田寡,而为佣耕。其收租税,亩钱三千以上。有闕乏,即束缚诣吏,榜笞与逋赋等。”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逋赋”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bū fù(注音:ㄅㄨ ㄈㄨˋ),其含义可从以下两方面解析:


一、基本释义

  1. 未交的赋税
    指因拖欠或未及时缴纳的税款。例如《汉书·武帝纪》提到“逋赋贷,已除”,颜师古注“逋赋,未出赋者也”。

  2. 逃避赋税
    指通过隐匿财产或抗拒缴纳等方式逃避税收义务。如《明史·张居正传》记载,张居正曾严惩江南豪强“善逋赋”的行为。


二、详细解析


三、相关例句

  1. 长沙民风“健讼之日闻而逋赋之交织”(形容诉讼与欠税现象交织)。
  2. 后蜀政权曾“赦蜀,归俘获,除管内逋赋”(赦免俘虏并免除境内欠税)。

“逋赋”既可指未缴纳的税款,也包含逃避赋税的行为,多用于历史文献或古汉语语境。如需进一步了解相关成语或例句,可参考《汉书》《明史》等典籍。

网络扩展解释二

逋赋

逋赋指的是拖欠、逃避纳税或负担税款的行为。该词的拆解可分为“辶”和“贝”两个部首,辶表示走,贝表示财富或珍宝。

逋赋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至《周礼·春官·大宗伯》:“逋者狎妾之言也,逋赋者逋罢肆之费也。”繁体字为「逋賦」。

古代汉字写法中,逋赋的写法有所变化。在《说文解字》中,逋赋的写法为「貶負」,由两个部分组成。在民国时期的金文新编字号表中,逋赋的写法变为「貶賦」。

例句:

1. 他因逋赋多年,已被降级处理。

2. 这个企业被曝出逋赋巨款,将受到严厉处罚。

组词:

1. 逃税:指通过各种手段逃避纳税義务。

2. 拖欠:指未按时支付欠款或欠薪。

3. 逃债:指有债务的人逃避还款的行为。

近义词:

拖欠、逃税、逃债、逃税逃债。

反义词:

守法纳税、守规还债。

别人正在浏览...

长日称职璀错当才断面图访第風雨如晦刚巨共饮一江水宫媛鼓盖规财鬼头钱海川螺鹤吊核骨鹤迹赫然而怒花露剑轮奸门加日结绮跼顿君臣佐使开厨狼吃幞头劳碌沦毁卖官卖爵漫戏煤尾懵怔摩砻内园盘基伾伾浅白骑马布倾蹷青旷染鼎娆固纫缉人亡政息沈浊摄詟畲菑嗜痂成癖霜村爽越司造台衔停丧通寇颓剥弯曲为道项背席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