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丢掉铠甲。表示戰敗。《左傳·宣公二年》:“睅其目,皤其腹,棄甲而復。” 杜預 注:“棄甲,謂亡師。”《三國志·魏志·王肅傳》:“邊将其殆有棄甲之變乎?” 唐 韓愈 《與鳳翔邢尚書書》:“戎狄棄甲而遠遁,朝廷高枕而不虞,是豈負大丈夫平生之志願哉!” 清 獨逸窩退士 《笑笑錄·張元一詩》:“ 契丹 賊 孫萬榮 寇 幽州 , 武懿宗 棄甲南走。” 陳毅 《過汾河平原》詩:“丘貉古今同一慨,曳兵棄甲暗投降。”
棄甲
釋義
“棄甲”指作戰時丢棄铠甲裝備逃跑,形容戰敗潰逃的狼狽狀态。後引申為放棄責任、退縮逃避的行為。
字面本義
“棄”意為抛棄,“甲”指古代士兵的護身铠甲。合指士兵在戰場上丢棄防具逃亡,如《左傳·宣公二年》記載宋國華元戰敗後“棄甲而複”,即潰逃後重新集結。
來源:《漢語大詞典》(第二版),商務印書館。
引申義
來源:《古代漢語詞典》,中華書局。
“棄甲曳兵”
出自《孟子·梁惠王上》:“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描述戰場潰逃場景,後成為形容失敗狼狽的經典成語。
來源:《孟子譯注》,楊伯峻注本。
曆史戰例
《左傳》記載春秋時期多場戰役中,戰敗方“棄其甲”的記載頻現,反映古代戰争中對裝備丢棄的史實。
來源:《左傳選譯》,人民文學出版社。
在當代漢語中,“棄甲”多用于批判性語境,如:
“面對挑戰不可棄甲投降,當堅守職責。”
強調對責任或使命的堅持,反襯退縮行為的消極性。
權威參考來源:
“棄甲”是一個漢語詞語,拼音為qì jiǎ,其核心含義為丢棄铠甲,通常用來形容戰敗潰逃的狼狽狀态。以下是詳細解釋:
古代文獻
現代用法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中的用法,可參考《三國志》《左傳》等古籍,或現代詞典中的釋義。
哀心百衲衣比衆不足挂齒成任承洩塵障沉舟破釜箠殺淳慤賜族翠岚村鄰刁惡棟桡分辨浮花複信概貌鬼木古魯魯海際河岸轟天皇王胡擄焦黑揭竿酒妓舊寮開祭刻舟胯子淚花離宮别舘栗烈麟閣像立足點亂臣曼徹斯特維多利亞大學秘閣續帖莫展一籌沐盆袅袅娜娜撇油請調情鐘窮空趨事三戶亡秦殺威棒十圍五攻飾妝鐵花突杌頑昧嗢饫畏害文章巨公斜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