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皮骨的意思、皮骨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皮骨的解釋

(1).皮和骨。常用來形容軀體瘦瘠。 唐 杜甫 《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嚴鄭公》詩之四:“三年奔走空皮骨,信有人間行路難。”

(2).泛指身體。 宋 梅堯臣 《聞刁景純侍女瘧已》詩:“今雖病且已,皮骨尚尪羸。”

(3).喻指表面的,粗淺的。 宋 阮閱 《詩話總龜後集·效法》:“學 杜甫 而得其皮骨者鮮矣,又況其髓哉!”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皮骨”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三層含義:

  1. 字面指代
    指“皮和骨”,常用來形容軀體極度瘦弱。例如杜甫詩句“三年奔走空皮骨”(《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嚴鄭公》),即以“皮骨”凸顯奔波勞碌後的消瘦狀态。

  2. 泛指身體
    可擴展為對整體身體的概括性描述。如宋代梅堯臣在詩中提到病愈後“皮骨尚尪羸”,此處“皮骨”即代指身體。

  3. 比喻引申
    喻指表面的、粗淺的事物,多用于文學批評。例如宋代阮閱評析學杜甫詩者“得其皮骨者鮮矣”,強調僅模仿形式而未觸及精髓。


補充說明

網絡擴展解釋二

皮骨的意思

《皮骨》這個詞用來形容人或動物的骨骼顯露出來,皮膚瘦削的狀态,也可以用來形容事物的光秃、光潔的狀态。

拆分部首和筆畫

詞語“皮骨”可拆分成兩個部首:皮(皮膚部首)和骨(骨骼部首),它整體共有10個筆畫。

來源和繁體

“皮骨”這個詞的來源較為普遍,出現在古代文學作品中,描述了人物或動物的狀态。在現代漢語中,也用來形容事物。在繁體字中,“皮骨”保持不變,仍然寫作「皮骨」。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字形結構變化較多。盡管“皮骨”的含義沒有改變,但其古時寫法可能略有不同。根據考古研究,古代可能使用不同的寫法,如「皮骨」、「皮骨」等。

例句

1. 那位老人皮骨皺縮,顯得異常憔悴。

2. 經過劇烈的運動,他汗流浃背,全身皮骨一覽無餘。

3. 這條路上沒有一絲草木,全是皮骨相連的沙漠景象。

組詞

1. 皮相:形容外表、表面的現象。

2. 骨瘦如柴:形容人體極瘦。

3. 皮開肉綻:形容傷勢嚴重。

4. 鐵骨铮铮:形容意志堅強,氣魄雄偉。

近義詞

1. 皮膚骨感:形容人體皮膚瘦削,骨瘦如柴。

2. 遒勁有力:形容人或事物的力量強大,骨骼結構健全。

反義詞

1. 肥胖浮腫:形容人體肥胖,皮膚松弛。

2. 白白胖胖:形容人體偏胖,沒有明顯的肌肉輪廓。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