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皮和骨。常用來形容軀體瘦瘠。 唐 杜甫 《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嚴鄭公》詩之四:“三年奔走空皮骨,信有人間行路難。”
(2).泛指身體。 宋 梅堯臣 《聞刁景純侍女瘧已》詩:“今雖病且已,皮骨尚尪羸。”
(3).喻指表面的,粗淺的。 宋 阮閱 《詩話總龜後集·效法》:“學 杜甫 而得其皮骨者鮮矣,又況其髓哉!”
皮骨是漢語中具有雙重含義的複合詞,其核心釋義可從以下兩個角度闡釋:
一、人體組織學角度
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定義,皮骨指代人體表層組織與骨骼的統稱。其中“皮”指覆蓋在肌肉表面的組織,具有保護、感知等功能;“骨”指支撐身體的堅硬結構,共同構成人體基礎框架。例如古漢語文獻《黃帝内經》中“形瘦皮骨”即描述人體形态特征。
二、文學修辭學角度
《漢語大詞典》收錄“皮骨”的引申義,形容極度消瘦或貧瘠狀态。唐代杜甫《哀王孫》中“已經百日竄荊棘,身上無有完肌膚”後常以“皮骨僅存”表達困頓境遇。該用法通過具象化描寫傳遞抽象情感,成為傳統文學中的經典意象。
“皮骨”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三層含義:
字面指代
指“皮和骨”,常用來形容軀體極度瘦弱。例如杜甫詩句“三年奔走空皮骨”(《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嚴鄭公》),即以“皮骨”凸顯奔波勞碌後的消瘦狀态。
泛指身體
可擴展為對整體身體的概括性描述。如宋代梅堯臣在詩中提到病愈後“皮骨尚尪羸”,此處“皮骨”即代指身體。
比喻引申
喻指表面的、粗淺的事物,多用于文學批評。例如宋代阮閱評析學杜甫詩者“得其皮骨者鮮矣”,強調僅模仿形式而未觸及精髓。
補充說明
傲岸本同末異狴牢比像藏怒宿怨吃現成飯丑虐垂愛達聲琱弓東宮三太斷蜺多種經營返堿翻席鳳引九雛分枝高空槽根據地攻鬥工棚肱支監閱誡世勁吹敬獨靖氣近事男積以為常卷軸裝絕妙好辭絶聖棄智聚光拒門木剌馬呂钜埋伏慢慢吞吞慢心門父齧骨甯處劬劬殺菌上義誓不罷休史鑒爽和爽實戍副水溝溲勃提法鰕虎魚陷城銜舻小兒麻痹症小婦效死翕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