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晉書·穆帝紀》:“﹝ 升平 四年﹞二月,鳳凰将九雛見于 豐城 。”後以“鳳引九雛”為天下太平、社會繁榮的吉兆。 唐 顧況 逸句:“龍吟四澤欲興雨,鳳引九雛警宿烏。”
“鳳引九雛”是一個源自中國古代的吉祥成語,字面意為“鳳凰引領九隻幼雛”,深層寓意天下太平、社會繁榮,子孫昌盛、家族興旺。以下是詳細解析:
核心象征
“鳳”指鳳凰,中國神話中的百鳥之王,象征祥瑞與高貴;“九雛”指衆多幼鳳,“九”為虛數,喻指數量衆多。整體描繪鳳凰帶領幼雛飛翔的場景,暗喻賢德君主治理下百姓安居樂業、子孫綿延的盛世景象。
來源:《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2012年)釋義條目。
引申含義
常用于歌頌太平盛世,或祝福家族人丁興旺、後代賢良。如唐代詩文中以“鳳引九雛”喻指君主仁政澤被天下,百姓繁衍生息。
來源:《中國成語大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07年)用例分析。
此成語典出《唐書·音樂志》所載民謠:
“昔黃帝時鳳凰巢阿閣,至舜時鳳凰來儀,周文王時鳳鳴岐山……(唐時)有鳳凰見,群鳥隨之,民謠曰:‘鳳凰來儀,九雛隨飛’。”
此處借鳳凰降臨、雛鳥相隨的景象,歌頌唐代貞觀之治的昌盛局面。
來源:《二十四史全譯·唐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4年)卷二十八《音樂志》。
儒家理想社會的投射
鳳凰為“仁鳥”,其出現象征德政;“九雛”呼應《尚書》“箫韶九成,鳳凰來儀”,體現儒家對君主德治天下、百姓歸附的理想。
來源:《中國文化符號學》(複旦大學出版社,2010年)第三章“祥瑞符號體系”。
民間吉祥文化的載體
明清時期常見于繪畫、瓷器紋飾,如“百鳥朝鳳圖”中鳳凰居中、群雛環繞,表達家族多子多福的祈願。
來源:《中國吉祥圖案釋義》(華夏出版社,2008年)禽鳥類圖案章節。
《漢語大詞典》
明确釋義為“稱頌天下太平、子孫繁盛之典”,引《唐書》及宋代《太平禦覽》為據。
來源:羅竹風主編《漢語大詞典》第12卷,第1437頁。
《辭海》(第七版)
将其歸類為“祥瑞成語”,強調其“政治隱喻與民生祝福的雙重性”。
來源:《辭海》語詞分冊,上海辭書出版社,2018年版。
(注:因古籍文獻無直接網絡鍊接,來源标注紙質權威出版物;部分學術著作可參考國家圖書館數字資源庫[www.nlc.cn]或中華書局線上數據庫[www.zhbc.com.cn],具體條目需館内檢索。)
“鳳引九雛”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信息進行解析:
拼音與釋義
拼音為fèng yǐn jiǔ chú,意為天下太平、社會繁榮的吉兆。該詞通過“鳳凰帶領九隻幼鳥”的意象,象征祥瑞與盛世。
出處與典故
源自《晉書·穆帝紀》記載:“(升平四年)二月,鳳凰将九雛見于豐城。”。此典故以鳳凰(古代瑞鳥)攜幼鳥現世,隱喻政治清明、國泰民安。
用法與結構
象征意義
鳳凰為傳統文化中的祥瑞象征,“九雛”則可能暗合“九”這一極數,強化繁榮昌盛之意,常用于歌頌太平盛世。
例句參考
唐代顧況曾引用此典:“龍吟四澤欲興雨,鳳引九雛警宿烏。”,體現其文學化表達特點。
柏梁半瓶子醋蹦極播授不相為謀才魚塵謗饬禁持久戰串杖悼悲點見法算風筵分局佛會橫迸合情合理環念渙彰禍苗尖尖交歧假僞絶水硁硁之愚科擾六臂三頭落荒而走芒鞵缪說年高德勳牛市叛衍屏風格溥臨切雲跧迹權政上尉伸敬誓章時直手高眼低四飯四密苔茸桃花人面天宇鐵定銅鳳尉官梧桐尾無訾鄉枌绡縠消落邪軤玺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