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皮骨的意思、皮骨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皮骨的解释

(1).皮和骨。常用来形容躯体瘦瘠。 唐 杜甫 《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诗之四:“三年奔走空皮骨,信有人间行路难。”

(2).泛指身体。 宋 梅尧臣 《闻刁景纯侍女疟已》诗:“今虽病且已,皮骨尚尪羸。”

(3).喻指表面的,粗浅的。 宋 阮阅 《诗话总龟后集·效法》:“学 杜甫 而得其皮骨者鲜矣,又况其髓哉!”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皮骨”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有以下三层含义:

  1. 字面指代
    指“皮和骨”,常用来形容躯体极度瘦弱。例如杜甫诗句“三年奔走空皮骨”(《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即以“皮骨”凸显奔波劳碌后的消瘦状态。

  2. 泛指身体
    可扩展为对整体身体的概括性描述。如宋代梅尧臣在诗中提到病愈后“皮骨尚尪羸”,此处“皮骨”即代指身体。

  3. 比喻引申
    喻指表面的、粗浅的事物,多用于文学批评。例如宋代阮阅评析学杜甫诗者“得其皮骨者鲜矣”,强调仅模仿形式而未触及精髓。


补充说明

网络扩展解释二

皮骨的意思

《皮骨》这个词用来形容人或动物的骨骼显露出来,皮肤瘦削的状态,也可以用来形容事物的光秃、光洁的状态。

拆分部首和笔画

词语“皮骨”可拆分成两个部首:皮(皮肤部首)和骨(骨骼部首),它整体共有10个笔画。

来源和繁体

“皮骨”这个词的来源较为普遍,出现在古代文学作品中,描述了人物或动物的状态。在现代汉语中,也用来形容事物。在繁体字中,“皮骨”保持不变,仍然写作「皮骨」。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代,汉字的字形结构变化较多。尽管“皮骨”的含义没有改变,但其古时写法可能略有不同。根据考古研究,古代可能使用不同的写法,如「皮骨」、「皮骨」等。

例句

1. 那位老人皮骨皱缩,显得异常憔悴。

2. 经过剧烈的运动,他汗流浃背,全身皮骨一览无余。

3. 这条路上没有一丝草木,全是皮骨相连的沙漠景象。

组词

1. 皮相:形容外表、表面的现象。

2. 骨瘦如柴:形容人体极瘦。

3. 皮开肉绽:形容伤势严重。

4. 铁骨铮铮:形容意志坚强,气魄雄伟。

近义词

1. 皮肤骨感:形容人体皮肤瘦削,骨瘦如柴。

2. 遒劲有力:形容人或事物的力量强大,骨骼结构健全。

反义词

1. 肥胖浮肿:形容人体肥胖,皮肤松弛。

2. 白白胖胖:形容人体偏胖,没有明显的肌肉轮廓。

别人正在浏览...

白石仙谤焰搬斤播两碧琉璃璧流离毖宁辍留楚柚调糜量水跌踼阨陈犯斋法语丰颜负墙赋性甘苦苟延残喘豪王后首候望黄羲交讬既而接吻拥抱儆儆镜籢进据亢山髡缁莱朱廉棱丽春院溜须蚂蟥猛进尨茸捻转儿牛戴牛漂亮朋友强羊諐尤起兵动众悫素染画任率上驷搧箱十道瞬眼素姓谈僧讨分上天牢提级提说通力合作徒官显地潇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