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卷軸裝的意思、卷軸裝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卷軸裝的解釋

圖書裝訂法之一。把若幹張紙粘連成長幅,用木棒(也有用金、玉、瓷、象牙等)做軸,從左到右卷成一束,稱為一卷。一般高約一尺,長約數尺到二、三丈。 唐 以前書籍多出抄寫,裝成卷子。後來的書沿稱卷數,即源于此。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卷軸裝是中國古代書籍裝幀形制的重要代表,指将帛書或紙張粘接成長卷後,末端加裝木軸以便卷收保存的裝訂方式。其名稱來源于"卷起成軸"的動作特征,常見于漢代至唐代的文獻典籍,如敦煌遺書中的佛經多采用此形制。

根據《中國書史》記載,卷軸裝的結構分為三部分:1)卷首前端粘貼空白絹帛或紙作為"褾",用于保護正文;2)正文書寫于拼接而成的長幅載體上,單面墨書;3)末端裝設木質軸杆,軸頭可鑲嵌骨角等裝飾物。國家圖書館藏唐代《妙法蓮華經》手卷完整呈現了這種裝幀形态,卷長可達十餘米。

這種裝幀方式對後世文化傳承産生深遠影響。北宋沈括在《夢溪筆談》中記載,卷軸裝的卷舒特性促使古人發展出"經折裝"改良形式,為後來冊頁裝的出現奠定基礎。現代考古發現證實,湖南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老子》已具備典型卷軸裝特征,其裝裱工藝達到極高水準。

網絡擴展解釋

卷軸裝是中國古代書籍和書畫作品的重要裝幀形式,其核心特點是通過粘連紙張或缣帛形成長卷,并配以軸杆進行收卷保存。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定義與基本結構

卷軸裝(scroll binding)指将印頁或書寫材料按規格裱接後,兩端粘接于圓木、玉石、象牙等軸材上,卷成束的裝訂方式。其結構包含:

二、曆史演變

  1. 起源:脫胎于簡策裝訂形式,帛書時期(春秋戰國)已出現卷軸雛形;
  2. 盛行期:東漢至隋唐,隨紙質書籍普及成為主流裝幀,唐代韓愈詩中“插架三萬軸”即描述此形态;
  3. 演變:宋代後逐漸被經折裝、冊頁等取代,但書畫裝裱沿用至今。

三、特點與應用

四、文化意義

卷軸裝不僅代表古代書籍形制的演變,更承載了文化傳承功能。其“卷”的計量方式影響後世文獻分類,如《四庫全書》仍以“卷”為單位。

(注:如需了解其他裝幀形式如旋風裝、經折裝,可參考的擴展說明。)

别人正在浏覽...

碑材表盤陛廉蛃魚嬖媵伯圖擦粉塗額逞強稱能楚南彈诋甔甀敵騎東皇太一飛響鳳尾草馮夷忿激寡氣故技韓杯闳誕解衵街樾境域九江八河濟勳勞民動衆欐佹臨渴穿井率示闾胥蠻為毛戴免黜茗花锲覈杞柳請室欽命全策熱疾銳不可當弱土三屍神上農夫石坂食檗誓清水衡台鼎鐵冊銅臭熏天微象夏口象籌香藭校量虓武系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