狴牢的意思、狴牢的詳細解釋
狴牢的解釋
牢獄。 漢 焦贛 《易林·比之否》:“失意懷憂,如幽狴牢。”《舊唐書·劉瞻傳》:“兩家宗族,枝蔓盡捕三百餘人,狴牢皆滿。” 宋 王禹偁 《賀冊皇太子表》:“綸綍四出,狴牢一空,率土普天,不勝慶幸。” 明 黃瑜 《雙槐歲鈔·龔指揮氣節》:“時 睿皇帝 歸自北狩,尊為太上皇,居南宮,幽閉如狴牢,至穴牆以通飲食。”
詞語分解
- 狴的解釋 狴 ì 〔狴犴〕傳說中的獸名。古代牢獄門上繪其形狀,故又用為牢獄的代稱。 筆畫數:; 部首:犭; 筆順編號:
- 牢的解釋 牢 á 養牲畜的圈(刵 ):虎牢。亡羊補牢(喻事後補救還不為遲)。牢籠。 古代稱作祭品的牲畜:太牢(古代帝王、諸侯祭祀社稷時,牛、羊、豕三牲全備之稱)。少牢(諸侯宗廟,用羊、豕之稱)。 監禁犯人的地方
專業解析
狴牢(bì láo)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書面詞彙,專指監獄或牢獄。其詞義與來源分析如下:
-
核心詞義
“狴牢”直接等同于“監獄”、“牢獄”,指關押犯人的場所。這個詞帶有明顯的書面語色彩和一定的古雅意味,現代日常口語中較少使用,但在曆史文獻、文學作品或特定語境中用以指代監獄時,會賦予其莊重、威嚴或陰森的色彩。
-
詞源解析
- “狴”的來源: “狴”源于傳說中的神獸“狴犴”(bì àn)。狴犴是龍生九子之一(一說為第七子),其形象威嚴如虎,傳說中它急公好義、明辨是非、剛正不阿,且生性好訟。因其形象威猛且能震懾奸邪,古人常将其形象刻畫在監獄的門上(即“狴犴”或“狴”),用以象征法律的威嚴和監獄的森嚴,警示罪犯并震懾邪惡。
- “牢”的含義: “牢”的本義指關養牲畜的圈欄,引申為關押犯人的地方,即監獄。
- 合成詞義: 因此,“狴牢”一詞是“狴”(象征監獄的神獸/獄門)與“牢”(監獄)的合成詞,字面意思即為“畫有狴犴的牢獄”,直接代指監獄本身。其構詞方式體現了中國古代建築裝飾與象征意義相結合的文化特點。
-
用法與語境
“狴牢”主要用于書面語或文學作品中,表達監獄的含義。例如:
“身陷狴牢,方知自由之可貴。”(身陷監獄,才知道自由的可貴。)
明代張岱《陶庵夢憶》中亦有使用該詞的記載。
-
同義詞與關聯詞
- 狴犴: 既指神獸,也常直接代指監獄(因其形象在獄門上)。
- 囹圄: 另一個書面語中常用的監獄代稱。
- 牢獄 / 監獄: 現代常用詞。
- 監牢 / 班房: 口語化或舊時對監獄的稱呼。
來源參考:
- 釋義主要依據《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現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對“狴”、“狴犴”、“牢”及合成詞“狴牢”的釋義。
- 關于“狴犴”作為龍子及象征意義的描述,參考了《辭源》(商務印書館)及中國古代神話傳說相關典籍記載。
網絡擴展解釋
“狴牢”是漢語中的複合詞,具體解釋如下:
詞源解析:
- 狴:原指傳說中的神獸“狴犴”,古代常将其形象繪制在牢獄門上作為象征,因此“狴”成為牢獄的代稱(如《玉篇》記載)。
- 牢:本義為圈養牲畜的欄圈(如《說文解字》所述),後引申為關押犯人的監獄。
整體含義:
“狴牢”指代監獄或囚禁場所,常見于古籍中,帶有文學化表達色彩。例如:
- 《舊唐書·劉瞻傳》描述囚犯衆多時用“狴牢皆滿”;
- 宋代王禹偁在《賀冊皇太子表》中以“狴牢一空”形容大赦後的景象。
使用特點:
該詞多用于曆史文獻或詩詞中,現代漢語已較少使用,但可通過上下文理解其與“牢獄”“囚禁”相關的含義。
别人正在浏覽...
阿爾及利亞白記拜既搬運作用八則備設便碟尺玉崇仰串座代位黨委抵借抵局洞赤頓歇敦直二雅憤悱風榻港紙孤往鹘城猿洞绛帳揭載節奏勁悍錦繡江山聚麀客刺磊魁粱米連偶密裝睦族内煉虐烈七軍起氣取轄投井袪衣受業散氏盤扇動上宿奢麗守隘説誓殊議死結速效田隴抟黍土巴庚圖載維城文學語言香火姊妹湘流喜報諧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