絶聖棄智的意思、絶聖棄智的詳細解釋
絶聖棄智的解釋
謂摒棄聰明智巧。《老子》:“絶聖棄智,民利百倍。”亦作“ 絶聖棄知 ”。《莊子·胠箧》:“故絶聖棄知,大盜乃止。” 明 楊慎 《丹鉛續錄·莊子憤世》:“﹝ 莊子 ﹞未嘗毀 孔子 也。毀彼假 孔子 之道而流為 子夏氏 之賤儒、 子張氏 之賤儒者也。故有絶聖棄知之論。”
詞語分解
- 絶的解釋 絶 é 見“絕”。 筆畫數:; 部首:糹; 筆順編號:
- 棄智的解釋 亦作“ 棄知 ”。道家謂屏棄聰明智巧。《老子》:“絶聖棄智,民利百倍。”《莊子·胠箧》:“故絶聖棄知,大盜乃止;擿玉毀珠,小盜不起。” 晉 葛洪 《抱樸子·明本》:“外物棄智,滌蕩機變,忘富逸貴,杜
網絡擴展解釋
“絶聖棄智”(也寫作“絕聖棄智”)是道家思想的核心概念之一,出自《道德經》第十九章,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一、詞義本源
- 出處:源自《道德經》第十九章:“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複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
- 字面解釋:
- 絕:摒棄、斷絕;
- 聖:指統治者标榜的“聖明”權威;
- 智:指權謀巧詐的“智慧”;
- 整體意為摒棄統治者推崇的“聖智”标準,回歸自然純樸。
二、哲學内涵
- 對“聖智”的批判:
- 老子認為,統治者以“聖智”之名灌輸觀念(如道德規範、禮法制度),實為思想控制,導緻民衆失去本真。
- 例如,甲骨文中“聖”(聖)象征統治者發布命令,“智”(知+日)暗含強權灌輸認知。
- 倡導“無為而治”:
- 主張摒棄人為的智巧與幹預,順應自然規律,使社會回歸淳樸狀态。
- 如《莊子·胠箧》進一步延伸:“絕聖棄知,大盜乃止”,強調去除虛僞的仁義禮法。
三、現代解讀
- 對權力與知識的反思:
- 警惕權力以“聖智”之名操縱社會,例如商業中利用複雜規則牟利(如金融欺詐、虛假營銷)。
- 呼籲簡化規則,減少過度幹預,尊重個體自然發展。
- 返璞歸真的生活觀:
- 提倡減少機巧算計,追求質樸的生活方式,與現代“極簡主義”“反消費主義”有相通之處。
四、争議與誤解
- 是否反對智慧?:
- 老子反對的是“僞智”(如權謀、詐術),而非真正的智慧。
- 莊子進一步區分“大智若愚”,強調返歸本真才是更高層次的智慧。
“絶聖棄智”并非否定智慧本身,而是批判權力對智慧的異化,倡導回歸自然與真實。其思想對古代政治哲學、現代社會治理均有深遠啟示。如需進一步探讨道家思想,可參考《道德經》原文及莊子相關篇章。
網絡擴展解釋二
《絶聖棄智》是一個充滿哲理和深意的詞語,傳達着一種精神境界和内涵。這個詞由三個漢字組成,下面我将詳細解釋每個字的意思、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相關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1. 絕(jué)-這個字的拆分部首是纟和彖,總共有六個筆畫。它源自古代的甲骨文,表示斷絕、截斷或終止的意思。在繁體字中,這個字的寫法相同。
例句:絕交(斷交)、絕情(冷漠)。
2. 聖(shèng)-這個字的拆分部首是土和王,總共有五個筆畫。它來源于《說文解字》,表示至高無上、崇高和神聖的意思。在繁體字中,這個字的寫法也相同。
例句:聖人(賢人)、聖潔(純潔)。
3. 棄(qì)-這個字的拆分部首是弓和一,總共有四個筆畫。它源于《說文解字》,表示抛棄、放棄或丢棄的意思。在繁體字中,這個字的寫法是棄。
例句:棄暗投明(放棄黑暗投向光明)。
綜上所述,《絶聖棄智》表達了摒棄塵世的紛擾,回歸内心并舍棄塵俗智慧的境界。意在告誡人們不要追逐虛榮和世俗的享受,而是要追求精神上的超脫和境界的提升。
組詞:絕情(冷漠)、聖人(賢人)、棄暗投明(放棄黑暗投向光明)。
近義詞:超脫、超然、高尚。
反義詞:沉迷、墨守、庸俗。
通過對《絶聖棄智》詞語的詳細解釋,我們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其背後所蘊含的深意和哲理。該詞語告誡人們在追求物質享受時要保持内心的平靜與超然,而不被世俗的紛擾所困擾。隻有舍棄塵世的智慧,我們才能真正領悟生命的真谛并達到精神的升華。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