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本同末異的意思、本同末異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本同末異的解釋

(1).開頭或本源相同而末後或結果不同。《文選·盧谌<贈劉琨一首并書>》:“蓋本同末異, 楊朱 興歎;始素終玄, 墨翟 垂涕。” 李周翰 注:“ 楊朱 見歧路乃歎曰:‘本同末異,人亦當然。’” 唐 劉禹錫 《祭興元李司空文》:“甸服同邑,明庭比肩……一持化權,一謫海壖。本同末異,如矢别弦。”《新唐書·呂才傳》:“且 黃帝 時獨 姬姜 數姓耳,後世賜族者寖多……至因官命氏,因邑賜族,本同末異,叵為配宮商哉。”

(2).根本上相同,末節上不同。 北齊 顔之推 《顔氏家訓·勉學》:“校定書籍,亦何容易……或彼以為非,此以為是;或本同末異;或兩文皆欠,不可偏信一隅也。”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本同末異”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基本釋義


出處與典故


用法與語境

  1. 比較事物:強調同一起源的事物在發展中産生差異。
    • 例:不同地區的方言雖“本同末異”,但都源于古漢語。
  2. 學術讨論:用于文獻校勘或理論分析,指核心一緻但細節有别。
    • 例:《顔氏家訓》提到“本同末異,不可偏信一隅”。

近義詞與反義詞


延伸理解

該成語反映了中國傳統哲學中的“本末觀”,常用于文化、語言、學術等領域,提醒人們關注事物的核心本質,同時包容表面差異。例如,儒家與道家思想雖“本同末異”,但都源于對“道”的探索。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古籍中的用例,可參考《典論·論文》或《顔氏家訓》相關章節。

網絡擴展解釋二

《本同末異》是一個成語,意思是開始和結束相同,但中間部分不同。下面是關于這個成語的一些信息: 拆分部首和筆畫: - “本”字的部首是“木”,總共有5畫; - “同”字的部首是“口”,總共有6畫; - “末”字的部首是“木”,總共有5畫; - “異”字的部首是“厶”,總共有3畫。 來源: 《本同末異》最早見于南北朝時期的《傅子》一書中。成語的意義是以同句子的開始和結束相同,但是在中間部分的表達有所不同。 繁體: 這個成語的繁體字是「本同目異」。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中,這個成語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然而,對于《本同末異》這個成語來說,沒有特定的古代寫法可考。 例句: 他們兩人的行為《本同末異》,雖然開始和結束的目标一樣,但中間的方法和策略卻完全不同。 組詞: 與《本同末異》相關的一些詞彙有:提心吊膽、冰火兩重天、猶豫不決、相同相異等。 近義詞: 與《本同末異》意思相近的成語有:殊途同歸、千篇一律、多此一舉等。 反義詞: 與《本同末異》意思相反的成語有:如出一轍、出口成章、大同小異等。 希望以上回答對你有所幫助!如還有其他問題,請隨時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