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魚綱鰕虎魚科。淡水肉食性小型魚類。體側扁,少數呈鳗形。眼小,腹鳍愈合成一吸盤。 明 黃省曾 《魚經·江海諸品》:“有鰕虎之魚,類土附而腮紅若虎,善食蝦,俗謂之新媍之魚。”
鰕虎魚(學名:Gobiidae),是鲈形目鰕虎魚科魚類的統稱,在漢語詞典及生物學語境中具有以下詳細釋義:
「鰕」
古同「蝦」,指小型水生甲殼動物。鰕虎魚得名與其食性相關,因其常捕食蝦類等小型生物。
來源:《漢語大詞典》(第12卷,第1437頁)
「虎」
比喻其兇猛習性。部分鰕虎魚具有領地意識,捕食行為迅猛。
來源:《辭海》(第七版,第1982頁)
形态
體型細長,頭部扁平,腹鳍常愈合為吸盤狀結構,適應底栖生活。
來源: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中國動物志·硬骨魚綱》
分布
全球熱帶至溫帶水域均有分布,常見于河口、淺海及淡水溪流,部分為陸封型物種。
來源:《中國魚類系統檢索》(科學出版社,2017)
「鰕虎」一詞最早見于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鱗部》,描述其「啖蝦如虎」,形象概括其生态角色。
來源:《本草綱目》影印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2)
食用價值
部分種類如「沙塘鳢」(俗稱土步魚)被視為江鮮珍品,常見于江南菜系。
來源:《中國水産志》(農業出版社,2020)
生态意義
作為濕地食物鍊關鍵環節,可指示水域健康狀态。
來源:IUCN物種生存委員會《東亞淡水魚類評估報告》
(注:因學術文獻官網訪問受限,建議通過圖書館或知網/萬方平台檢索原文,如《中國動物志》電子版可通過國家科技圖書文獻中心獲取。)
鰕虎魚是鲈形目鰕虎魚科下的一類小型魚類,具有獨特的形态特征和廣泛的分布範圍。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鰕虎魚屬鲈形目鰕虎魚科,學名Ctenogobius giurinus,包含約196屬1480餘種,是海魚類中最大的一科。中國常見種類包括子陵栉鰕虎魚、斑尾複鰕虎魚等。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種類或完整分布,可參考相關生物學文獻或權威數據庫。
暗門兵燼殘俸蟲孽床敷掉膘斷章截句頓足搥胸诽谑風宿水餐分枝符識趕步恭約關廛孩子好說話兒合雜華扁宦人華勝畫外護弁昏惰兼容并蓄焦涸救火酒盞開白空靜老頭鳴呶蓦駁耐用曩分炰哮切循契骨起疴齊理青癯遒媚七耀曲蟺忍辱負重榮熙上苑石馬書客坍縮星田隴兔管脫大徒坐亡羊路猥屑文化書社無羊月香火兄弟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