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 頒賜 ”。
頒錫是古漢語中的複合詞,現多寫作“頒賜”,指君主或尊長将物品賞賜給臣屬或晚輩的行為。以下從釋義、字源、典籍用例等角度詳細解析:
賞賜授予
“頒”意為分發,“錫”通“賜”,合指上位者向下賜予物品或恩惠。如《尚書·仲虺之诰》載:“式商受命,用頒賜有功”,指商湯賞賜功臣。
來源:《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ISBN 978-7-100-04940-8)
禮儀性賞賜
特指古代朝廷按禮制進行的賞賜,如祭祀後分發祭肉(胙肉),或年節時賞賜布帛、糧食。
來源:《周禮·天官·大宰》“頒其賄于受藏之府”鄭玄注:“頒,分也。”
二字連用強化“自上而下分賜”的權威性。
來源:《說文解字注》(中華書局,ISBN 978-7-101-00329-5)
《周禮·秋官·司儀》
“及禮,發币于上介,頒賜于衆介。”
指外交禮儀中向使團成員分發賞賜。
來源:《周禮正義》(中華書局,ISBN 978-7-101-05284-3)
《宋史·禮志》
“元日大朝會,皇帝受群臣賀,頒賜有差。”
記載元旦慶典後按等級賞賜群臣。
現代漢語中“頒錫”已罕用,被“頒賜”“賞賜”取代,但古文獻中仍保留其原義。其詞義核心始終圍繞權威性分配,常見于典章制度類文獻。
來源:《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ISBN 978-7-100-03459-6)
“頒錫”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解釋:
“頒錫”即“頒賜”,指上級對下級的賞賜或授予,常見于古代帝王封賞官職、爵位或榮譽的場景。例如:
若需進一步了解古代封賞制度的具體案例,可參考曆史典籍或權威詞典。
八分書白送搬配遍身鬯礙車隣癡夢敕葬池中物穿塞椿囷叢霄當頭棒喝堕夫噩異梵貝泛泛之談放亡幡華返死反騰非服福州市冠雀規行矩止滾雜過密夾七夾八稽揆蹶角居隣來電陵傲論笃闾弄漫應品紅評綠前聖橋頭旗腳青筇杖秦望散漢上醫申濟仕官詩鬼疏索數中私養錢瑣牕讨厭鬼天德望子成龍汙濊無頭禍烏衣香遠亭戲蕩脅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