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抚心,拍胸。形容哀痛的样子。语本《诗·邶风·柏舟》:“静言思之,寤辟有摽。” 朱熹 集传:“辟,拊心也。摽,拊心貌。” 高亨 注:“辟,读为擗,拍胸也。”《文选·马融<长笛赋>》:“靁叹頽息,掐膺擗摽;泣血泫流,交横而下。” 李周翰 注:“擗摽,抚心也。” 唐 柳宗元 《愈膏肓疾赋》:“爰有忠臣,闻之愤怨,忘寝废食,擗摽感嘆。”
擗摽是一个古代汉语复合词,其核心含义指悲痛时捶胸顿足的动作。《汉语大词典》将其解释为"捶胸击打,形容极度哀痛",该词由两个动作性语素构成:
该词常见于古代礼仪文献,《仪礼·士丧礼》记载守丧者需"擗摽哭泣"以表哀思,郑玄注强调这是"孝子痛极"的自然反应。在文学作品中,南朝谢庄《月赋》"沉吟齐章,殷勤陈篇"后的"擗摽示威"正是借动作描写强化情感张力。
作为近义词,"擗踊"侧重动作幅度(《礼记》郑玄注"擗,心悲;踊,足踊"),而"捶膺"则偏重胸部击打。这些细微差别体现了古汉语对情感表达的精准刻画。
“擗摽”是一个较为生僻的汉语词汇,主要用于古代文献或特定方言中。根据字形和构词规律分析,可能的含义如下:
动作描述
情感表达
在古代丧礼或哀悼场景中,“擗摽”可能特指因极度悲伤而捶胸顿地的行为,属于传统礼仪中的哀痛表现,如《仪礼》中相关仪节的延伸。
方言或异体用法
部分地区方言中,“擗摽”可能有“分开”“标记”等引申义,但需结合具体语境判断。
由于该词未见于常见古籍和现代汉语词典,且无明确文献用例支持,以上解释基于构词法和类似词汇(如“擗踊”“摽榜”)的推测。若需准确释义,建议提供具体出处或查阅《汉语大字典》《辞源》等专业辞书。
遨嬉边心蔽捍博劳不偷超以象外创体辞官寸积铢累鹾院蹴蹋嘀嗒东手接来西手去独到之处遁匿耳光赋粟高爽阁压桂折一枝鬼芋珪玉寒露汉阴诮鹤觞和志骄骧家长里短金玉絶壤爌熀瞭见燎坛溜晃娄宿蛮畜凝碧池暖壶平地风波僻然乾冷茄子青册气情七事子杀机伤目善书生作师儒时贤探赤丸棠棃讨海颓势韦弦象限效地翛忽泻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