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目十手”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是詳細解釋:
拼音為shí mù shí shǒu,字面意為“十雙眼睛注視,十隻手指向”,比喻個人的言行始終處于衆人的監督之下,需謹言慎行。
源自儒家經典《禮記·大學》中曾子的言論:“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其嚴乎。” 強調人在社會中的行為無法逃避公衆的審視。
近義表達有“衆目睽睽”“人言可畏”,反義則如“肆無忌憚”。
該成語至今仍具現實意義,尤其在信息透明化的社會背景下,提醒人們重視道德自律。
《十目十手》是一個漢語詞語,由十個“目”字和十個“手”字組成,用于形容一個人能同時做多種事情或者看到很多事物。它是由“十”、“目”以及“手”三個部分組成。
“十目十手”可以拆分為:“十”字的部首是十,筆畫數為二;“目”字的部首是目,筆畫數為五;“手”字的部首是手,筆畫數為四。
《十目十手》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佛經《大般涅槃經》中。佛經中提到,佛陀具有“十德十目十手”,即指能百倍回向衆生的德行、能看到十方世界的眼目、能施行無盡智慧的雙手。因此,“十目十手”這個詞在現代漢語中被用來形容一個人具有超凡能力、多才多藝。
“十目十手”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十目十手」。
在古代的漢字寫法中,我們可以看到“十目十手”這個詞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例如,“目”字在古代有時寫作“⺆”。
1. 他是一個十目十手的才子,畫畫、寫詩、彈琴樣樣精通。
2. 這個故事中的主人公具有十目十手的能力,無所不能。
多才多藝、七手八腳、一目十行、十手連心
百般才藝、多能多藝
一技之長、一門心思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