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 屏迹 ”。
隱迹。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及第後隱居》:“屏蹟邱園,絶蹤仕進,守其至性,十有五年。”
亦作“ 屏跡 ”。1.避匿;斂迹。《晉書·卞壸傳》:“轉禦史中丞,忠於事上,權貴屏跡。”《北史·拓跋景山傳》:“法令明肅,賊盜屏迹,部内大清。” 唐 吳兢 《貞觀政要·政體》:“王公、妃主之家,大姓豪猾之伍,皆畏威屏跡,無敢侵欺細人。”
(2).猶隱居。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記·婆羅痆斯國》:“有一隱士於此池側,結廬屏迹,博習伎術,究極神理。” 宋 嶽珂 《桯史·尊堯集表》:“ 安石 之屏迹 金陵 ,棄置不召者十載。” 清 趙翼 《六十自述》詩:“十年屏跡卧江村,往事真堪目笑存。”
“屏迹”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píng jì(部分資料标注為“bǐng jì”,但根據權威詞典如《漢典》及古代文獻用例,應以píng jì 為準)。該詞主要有以下兩層含義:
避匿、斂迹
指隱藏行蹤或收斂行為,通常用于描述因畏懼、避嫌等原因而主動退避。例如:
隱居
表示遠離世俗,歸隱田園或山林。例如:
“屏迹”屬于書面語,多用于文學或曆史語境。日常交流中可用“隱居”“銷聲匿迹”等替代。如需引用古籍或學術寫作,建議結合具體語境選擇義項,并參考權威詞典如《漢語大詞典》。
屏迹(píng jì)是一個有趣的詞彙,由兩個部分組成:屏和迹。屏的拆分部首是屍,屏的筆畫數是5;迹的拆分部首是辶,迹的筆畫數是7。
屏迹這個詞來源于古代漢語,屏指的是屏風,它是用來隔開空間的一種家具。而迹則表示痕迹,記錄下某人或某物過去經曆的痕迹。将屏和迹結合在一起,形成了屏迹這一詞彙。
在繁體漢字中,屏迹的寫法是屏迹,沒有任何差異。繁體字是漢字的一種傳承形式,保持了古代漢字的樣式,并在一些地區使用。
在古代漢字中,屏迹的寫法和現代漢字一樣,沒有太大差異。唐代的時候,漢字的形狀開始進一步規範,并延續至今。
例句:
1. 他的屏迹顯示他是這個項目的創始人。
2. 古代文人在書法作品中留下了深深的屏迹。
相關詞彙:
組詞:屏幕、屏風、屏障、迹象、迹車。
近義詞:蹤迹、痕迹、印記。
反義詞:無迹、無痕。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