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屏迹的意思、屏迹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屏迹的解釋

見“ 屏迹 ”。


隱迹。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及第後隱居》:“屏蹟邱園,絶蹤仕進,守其至性,十有五年。”


亦作“ 屏跡 ”。1.避匿;斂迹。《晉書·卞壸傳》:“轉禦史中丞,忠於事上,權貴屏跡。”《北史·拓跋景山傳》:“法令明肅,賊盜屏迹,部内大清。” 唐 吳兢 《貞觀政要·政體》:“王公、妃主之家,大姓豪猾之伍,皆畏威屏跡,無敢侵欺細人。”

(2).猶隱居。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記·婆羅痆斯國》:“有一隱士於此池側,結廬屏迹,博習伎術,究極神理。” 宋 嶽珂 《桯史·尊堯集表》:“ 安石 之屏迹 金陵 ,棄置不召者十載。” 清 趙翼 《六十自述》詩:“十年屏跡卧江村,往事真堪目笑存。”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屏迹(píng jì)是漢語中一個具有古雅色彩的詞彙,其含義可從字源、典籍用例及現代釋義三個層面解析:


一、核心釋義

  1. 隱匿蹤迹

    指隱藏行迹,避世隱居。

    典例:杜甫《贈韋左丞丈濟》詩:“屏迹南山下,臨池日隱居。” 此處指隱者遁迹山林的行為 。

  2. 收斂行為

    引申為約束言行,停止不當活動。

    典例:《宋史·範純仁傳》載:“豪猾屏迹”,描述地方勢力因震懾而收斂行徑 。


二、語素解析


三、權威詞典釋義

  1.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

    “隱迹;避匿。亦指惡行收斂。”

    (上海辭書出版社,2021年)

    來源:國家辭書編纂平台(鍊接

  2.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

    “藏匿蹤迹,指隱居或收斂行為。”

    (2014年修訂版,第985頁)


四、經典文獻用例

出處 原文 語境
《北史·王罴傳》 “阖境屏迹,路不拾遺” 描述社會秩序井然
白居易《宿紫閣山》 “屏迹雲林下,忘機松石間” 文人隱逸情懷的寫照

五、近義辨析


結語

“屏迹”融合了物理空間的隱匿與道德行為的自律,從《詩經》的“退食自公”到唐宋詩文的隱逸主題,始終承載着中國傳統文化中對“遁世無悶”境界的追求。其詞義演變亦反映了漢語從具體行為到抽象修養的語義升華。

網絡擴展解釋

“屏迹”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píng jì(部分資料标注為“bǐng jì”,但根據權威詞典如《漢典》及古代文獻用例,應以píng jì 為準)。該詞主要有以下兩層含義:


一、詞義解析

  1. 避匿、斂迹
    指隱藏行蹤或收斂行為,通常用于描述因畏懼、避嫌等原因而主動退避。例如:

    • 《晉書·卞壸傳》提到“權貴屏迹”,意為權貴因畏懼而收斂行徑。
    • 唐代吳兢著作中,“屏迹”也用于形容盜賊匿迹、社會安定的狀态。
  2. 隱居
    表示遠離世俗,歸隱田園或山林。例如:

    •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記載:“屏迹邱園,絕蹤仕進”,描述某人隱居田園十五年。
    • 宋代嶽珂《桯史》中“安石之屏迹金陵”,指王安石隱居于金陵。

二、古籍用例與擴展


三、現代使用建議

“屏迹”屬于書面語,多用于文學或曆史語境。日常交流中可用“隱居”“銷聲匿迹”等替代。如需引用古籍或學術寫作,建議結合具體語境選擇義項,并參考權威詞典如《漢語大詞典》。

别人正在浏覽...

百緒白麞包工本朝褊激逼尖成勳抽測雌性當元丹辇澹注雕版碟子鄂爾多斯二豎發橫耍野放絕風骨縫紩咈然負依幹連耿結孤恩負義桂父過時黃花還阙還轅賀酒稽胡寄賣井欄靜響伎巧口感老幺勒戒蓮菜兩敗林下之風魔障鷗鳥忘機陪席纰越氣哼哼囚牛熱潮三樵少傅淌淩騰根天浔踢踏同科銅磨笴吐槽武斷鄉曲校埒小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