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琴的七根弦。亦借指七弦琴。《文選·張衡<思玄賦>》“考治亂於律均兮” 李善 注引 漢 桓譚 《新論·琴道》:“琴七絲足以通萬物而考治亂。” 唐 齊己 《偶作寄王秘書》詩:“七絲 湘 水秋深夜,五字河橋日暮時。借問秘書郎此意,靜彈高詠有誰知?” 宋 蘇轼 《戴道士得四字代作》詩:“賴此三尺桐,中有山水意。自從夷夏亂,七絲久已棄。”
“七絲”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有所差異,以下為詳細解釋:
古琴的七根弦
“七絲”原指古琴的七根弦,後引申為七弦琴的代稱。這一解釋在多個權威來源中被反複提及,如漢典和古代文獻引用。例如,唐代劉長卿在《聽彈琴》中寫道:“泠泠七絲上,靜聽松風寒”,即以“七絲”指代琴聲。
形容詞用法(較少見)
部分現代詞典(如查字典)提到“七絲”可形容物體或人的纖細,如“手指纖細如七絲”。但此用法未見于古代文獻,可能是現代引申或特定語境下的表達。
“七絲”的核心含義與古琴相關,多見于文學和曆史語境;形容詞用法雖存在,但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漢典等權威來源。
《七絲》是一個指代物品的詞語,意為絲質織品中的一種品質,通常指的是細薄、柔軟、光滑的絲織品。
《七絲》這個詞的部首為絲,筆畫數為四畫。
《七絲》的意思來源于漢代文學家劉向所著的《梁父吟》。其中有一句“七絕如黃金,八絲若白石”,這裡的七絕即指絲織品的品質。
《七絲》的繁體字為「七絲」。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七絲的寫法為「七糹」,字中間位置用糸表示絲的形狀。後來逐漸演變為現代的寫法。
1. 母親送給我一條七絲制成的圍巾。
2. 婚禮上,新娘穿着一襲華麗的七絲婚紗。
1. 絲綢:絲織品的一種,紡織時采用蠶絲等原料制成。
2. 絲襪:一種用絲綢或合成纖維制成的女性穿着的襪子。
3. 絲線:由絲織成的線,常用于手工藝品制作或紡織品加工。
1. 絲綢:同為指代絲質織品的詞語。
2. 絲縷:也可指絲織品,強調細長細薄。
1. 麻布:指由麻纖維制成的織物,與絲織品相對。
2. 毛絨:指具有絨毛的織物,質地與絲織品有所不同。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