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劫掠。 唐 元稹 《告畬三陽神文》:“盜賊倉卒,閭落焚燔,城市剽拂,人民遂空,萬不存一。”
“剽拂”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綜合解釋:
基本釋義
該詞意為“劫掠”,指通過暴力手段搶奪財物或資源的行為。例如唐代元稹在《告畬三陽神文》中描述:“盜賊倉卒,閭落焚燔,城市剽拂,人民遂空,萬不存一”,生動展現了戰亂中城市遭劫掠的慘狀。
構詞解析
語境與用法
該詞多用于描述古代戰亂、盜匪橫行的場景,屬于書面化表達,現代漢語中已較少使用。
相關擴展
“剽”字在古籍中還可指中醫的砭刺療法,或形容聲音輕細(如《爾雅》注“聲輕癡”),但“剽拂”一詞不涉及這些含義。
如需進一步了解“剽”字的其他用法或相關成語,可參考《漢語大詞典》等權威辭書。
剽拂是一個漢語詞彙,由“剽”和“拂”兩個字組成。
剽拂的意思是模仿、抄襲他人的作品或創意。
“剽”字的部首是“刀”,它的筆畫數是9;“拂”字的部首是“扌”,它的筆畫數是9。
“剽拂”一詞最早出現在《漢書•賈誼傳》中,形容賈誼模仿其他人的作品。
“剽拂”這個詞的繁體寫法是「剽仿」。
在古代漢字書法中,寫作“剽拂”的方式稍有不同,具體可以參考古代文獻和碑刻。
1. 他的創作被指控是剽拂他人的作品。
2. 這部電影深受批評,被認為是剽拂外國的電影劇情。
組詞:剽竊、剽取、拂拭、拂曉。
近義詞:模仿、抄襲、山寨。
反義詞:創新、原創、獨創。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