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麻苧 ”。大6*麻與苎麻。泛指麻。莖皮可供紡織用。《後漢書·循吏傳·衛飒》:“教民種殖桑柘麻紵之屬。” 晉 左思 《魏都賦》:“黝黝桑柘,油油麻紵。” 唐 杜荀鶴 《山中******》詩:“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苧衣衫鬢髮焦。”《宋史·陳堯叟傳》:“今其民除耕水田外,地利之博者,惟麻苧爾。麻苧所種,與桑柘不殊。” 元 王祯 《農書》卷二二:“小紡車。此車之制,凡麻苧之鄉,在在有之。”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麻纻漢語 快速查詢。
“麻纻”是一個漢語詞語,讀作má zhù,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詞義解釋
指大麻與苎麻的合稱,泛指可用于紡織的麻類植物。這兩種植物的莖皮纖維是古代重要的紡織原料,廣泛用于制作衣物、繩索等。
文獻例證
異形詞與擴展
“麻纻”亦寫作“麻苧”,二者為同義詞,常見于不同曆史文獻中。元代王祯《農書》提到的“小紡車”可能關聯麻纻的紡織工藝。
總結來看,“麻纻”是古代重要的經濟作物,兼具實用性與文化意象,常出現在描述民生、農事的文獻中。
麻纻,一個常見的漢字詞語,它的意思是指麻布制成的服裝、覆蓋物或者是用麻料制成的紗帳等物品。
麻纻的拆分部首是糸(纟)和毛,它的筆畫數為8畫。
麻纻這個詞的來源是古代漢字演變而來的。最早的時候,麻纻的寫法為“麻倮”,意思是用麻布制成的服裝。後來在字形演變的過程中,字形發生了變化,形成了現在的麻纻。
麻纻的繁體字寫作麻紸。
古代漢字對麻纻的寫法與現代寫法略有不同,古時候的寫法是“麻倮”,表示用麻布制成的衣物。
1. 他身穿一襲麻纻衣裳,看上去樸素而不失莊重。
2. 挂着麻纻帷幕的屋内,清風拂過,帶來了一絲溫柔的感覺。
1. 麻袋:用麻布制成的袋子。
2. 麻布:一種由麻纖維制成的布料。
3. 纻繩:用麻纖維擰成的繩子。
麻紗、麻布、麻織品
絲綢、棉花等其他纖維材料制成的衣物或物品。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