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龍骧的意思、龍骧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龍骧的解釋

(1).亦作“ 龍襄 ”。昂舉騰躍貌。《漢書·叙傳下》:“雲起龍襄,化為侯王,割有 齊 楚 ,跨制 淮 梁 。” 顔師古 注:“襄,舉也。” 唐 楊巨源 《觀打球有作》詩:“親掃毬場如砥平,龍驤驟馬曉光晴。” 明 孫柚 《琴心記·牛酒交歡》:“新築沙堤行宰相,喜今朝鳳翥龍驤,燕友逢春,鶯朋出谷。” 清 徐文元 《春日閱武召百官詣南苑》詩:“龍驤萬騎軍麾轉,鵠立千官拜舞同。”

(2).駿馬。 唐 杜牧 《題安崇西平王宅太尉愬院六韻》:“半夜龍驤去,中原虎穴空。”

(3).指 晉 大将龍骧将軍 王濬 。 唐 李白 《永王東巡歌》之八:“君看帝子浮江日,何似 龍驤 出峽來!” 王琦 注引《晉書·武帝紀》:“ 鹹寧 五年十一月大舉伐 吳 ,遣龍驤将軍 王濬 、廣武将軍 唐彬 率 巴 蜀 之兵浮 江 而下。” 明 徐渭 《壽中軍某侯帳詞》:“惟願績流 燕石 ,名茂 龍驤 。”

(4).指畫家 顧恺之 。 唐 溫庭筠 《贈李将軍》詩:“不學 龍驤 畫山水,醉鄉無迹似閒雲。” 曾益 等注:“《畫苑》:‘ 顧愷之 善畫山水,仕至龍驤将軍,每大醉始命筆,人稱奇絶。’”

(5).《舊五代史·唐書·莊宗紀》:“ 梁 有龍驤、神威、拱宸等軍,皆武勇之士也。每一人鎧仗費數十萬,裝以組繡,飾以金銀,人望而畏之。”後以泛指英勇的軍隊。 明 徐渭 《上督府公生日詩》:“初捧兵符分虎竹,再銜使命馭龍驤。”

(6).指大船。 晉 龍骧将軍 王濬 為伐 吳 曾造大船。 宋 蘇轼 《大風留金山兩日》詩:“龍驤萬斛不敢過,漁舟一葉從掀舞。” 清 趙翼 《大風從丹徒口出江至瓜洲》詩:“我來正值遊江閧,萬斛龍驤莫敢動。” 嚴複 《救亡決論》:“第即使其説誠然,而舉劃木以傲龍驤,指椎輪以訾大輅,亦何足以助人張目,所謂詬彌甚耳!”參閱《晉書·王濬傳》。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龍骧(lóng xiāng) 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詞彙,其釋義可從以下角度展開:

一、本義:龍騰躍昂首之态

指傳說中的神龍昂首騰躍、疾馳奔騰的雄姿。《漢語大詞典》釋為“龍昂首騰躍貌”,突顯其矯健威猛的自然意象。此義多見于古代詩文,如《漢書·叙傳》雲“雲起龍骧,化為侯王”,以龍騰之勢喻群雄崛起之盛況。

二、引申義:威猛雄壯的氣勢

由龍的形象引申為形容人、馬或軍隊氣概非凡、勢不可擋。《古代漢語詞典》釋義為“喻指威猛的氣概或雄強的聲勢”。例如《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龍骧虎視,苞括四海”,即以龍骧喻指恢弘的進取之勢。

三、古代官職與名號

作為軍事職銜專稱,常見于魏晉南北朝時期。據《晉書·職官志》載,“龍骧将軍”為重要武職,位列三品,多授予統率精銳部隊的将領。著名将領王濬伐吳時即受此封號,故有“王濬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之典。

四、器物與軍事代稱

古代大型戰船因形制雄偉,亦稱“龍骧”。《宋史·兵志》記載南宋水師曾置“龍骧”戰艦編隊。另在兵器中,“龍骧”亦指雕飾龍紋的弓弩或铠甲,象征威儀,見《唐六典·武庫令》。

龍骧一詞融合了神話意象、軍事文化及典章制度三層内涵,其核心始終圍繞“昂揚威勢”展開,既是中華龍圖騰的精神外化,亦承載古代武德文化的崇高标準。

本文釋義綜合《漢語大詞典》《古代漢語詞典》及二十四史相關文獻,考據詳見中華書局點校本。

網絡擴展解釋

“龍骧”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多重含義,其核心意象與“龍”的威嚴氣勢相關,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含義


二、引申含義

  1. 昂舉騰躍的姿态
    多用于描述人或事物的雄健姿态。
    例:《漢書·叙傳下》中“雲起龍襄,化為侯王”,比喻豪傑崛起如龍騰雲()。

  2. 駿馬
    唐代杜牧《題安崇西平王宅太尉愬院六韻》以“龍骧”代指良馬()。

  3. 将軍名號
    特指晉代“龍骧将軍”王濬,後泛指骁勇善戰的将領。
    例:李白《永王東巡歌》中“何似龍骧出峽來”即指王濬伐吳之事()。

  4. 大船
    因王濬伐吳時造巨型戰船,後世以“龍骧”代指大型船隻()。

  5. 英勇軍隊
    《舊五代史》中“龍骧軍”為精銳部隊代稱()。


三、其他用法


四、常見搭配


如需更詳細例句或文獻出處,可參考漢典、查字典等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敗遁八陽經悲咽閉口結舌不茹柔參據初生叢雜粗才殚竭馰颡東都頓着獨詣鳳泊鸾漂負販夫遂釜罂戆投剛正不阿憨憨環迫幻翳勦襲架子豬祭墓井絡就木舉事樂于聯捷劣弱麻撒撒摩呵母弦飄樊落溷千層底遷流氣竭聲嘶權衡利弊善報傷世栅剌子山啄木書計送餞酸子氣壇琖騰牒聽命偷工塗面脫根完陳魏紅委結溫言吳公台無遂事曦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