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封王侯時所賜的符。《晉書·文帝紀》:“金獸符第一至第五,竹使符第一至第十。”《通典·職官十三》:“ 梁 封爵亦如 晉 宋 之制,諸王皆假金獸符第一至第十九。”
金獸符是中國古代軍事調遣的重要信物,其形制為金屬鑄造的獸形符節,通常分為左右兩半,需兩半契合方能生效。該制度源于秦漢時期的虎符體系,至唐代發展為不同獸形的等級區分,其中金質符節多用于高級将領或特殊軍事行動。
從形制特征看,“金”指材質貴重,象征權威性;“獸”則取自傳統瑞獸形象(如虎、麒麟),既體現軍事威懾力,又暗合陰陽調符契原理。符身多镌刻官職、編號及“合同”字樣,背面有榫卯結構防止僞造。
據《新唐書·職官志》記載,唐代金獸符分豹符、鷹符等五等,對應不同品級官員,每次使用需經門下省備案,使用完畢後須即刻歸還尚符寶司。宋代《玉海·車服部》補充其與魚符、龜符共同構成三符體系,金獸符專用于十萬以上兵力調度。
參考來源:
“金獸符”是古代中國的一種權力象征物,主要用于封賞王侯或軍事授權。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釋:
金獸符是古代帝王授予諸侯王或軍事将領的符節,通常以金屬(如金)鑄造,并雕刻獸形紋飾。它既是身份憑證,也代表對軍隊或封地的統轄權,常見于晉、南北朝時期(如《晉書·文帝紀》記載其形制為“第一至第五”編號)。
部分資料提到“金獸符”的注音為“jīn shòu fú”,且與地名“小尖山村”存在混淆,但後者應為網絡解釋中的誤植。
如需進一步考證原始文獻,可參考《晉書》《通典》等史籍。
别家博號吃飛利打扳打耳光丁丁當當鼎足而居杜口裹足方略分關感慙光栅桂轸龢樂鴻造候意黃柳誨正箋記急杵搗心桀橫鲸海軍銜制克讓寬轉昆池壘城良哲領導靈勝龍勺率教面榇秘藏鳴梢内在逆慮平甸秦龜求偶羣芳熱呼辣仁柔寡斷三身沈愁慎禮手杖舒暇私注田科逖成僮仆童子郎豚肘微晶衛守誤攫金小妹蟹行書細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