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漫的意思、放漫的詳細解釋
放漫的解釋
猶豪放,不受拘束。 郭沫若 《我的童年》第一篇五:“《靈飛經》還可以忍耐……但一和 蘇 字接觸起來,那種放漫的精神就和從工筆畫移眼到南畫一樣了。”
詞語分解
- 放的解釋 放 à 解脫約束,得到自由:把籠子裡的鳥放了。放膽。放誕。放任。放肆。放歌。放懷。豪放。釋放。 散(刵 ):放工。放假。放學。放晴(陰雨後轉晴)。 帶牲畜到野外去吃草:放牧。放羊(亦喻任其自由行動,放
- 漫的解釋 漫 à 水過滿,四外流出,漾出來:河水漫出河床。漫溢。漫流。漫漶(文字、圖畫等因受潮而模糊不清,如“字迹漫漫”)。 淹沒:大水漫過橋面。 滿,遍,到處都是:迷漫。漫山遍野。 沒有限制,沒有約束,隨意:
網絡擴展解釋
“放漫”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豪放且不受拘束,常用于形容人的性格、行為或藝術風格。以下是詳細解釋:
1.基本釋義
- 拼音:fàng màn(注音:ㄈㄤˋ ㄇㄢˋ)。
- 詞義:指性格、言行或創作風格上的灑脫自由,不拘泥于常規或形式,帶有豪邁奔放的特點。
2.語境與用法
- 文學藝術:例如郭沫若在《我的童年》中提到,蘇東坡的書法風格“放漫”,與工整的《靈飛經》形成對比,體現南畫般的寫意精神。
- 日常描述:可用于形容人的行為或态度,如“他行事放漫,從不被規則束縛”。
3.相關例句
- 查字典的例句提到:“敏感性崗位需輪崗,防止亂輪亂放,漫無目标”,此處“放漫”引申為“隨意、無規劃”。
4.近義詞與辨析
- 近義詞:豪放、灑脫、不羁。
- 區别:“放漫”更強調不受拘束的狀态,而“散漫”則偏向貶義,指缺乏紀律性。
5.使用建議
- 該詞多用于書面或文學語境,口語中較少使用,需注意避免與“散漫”混淆。
總結來看,“放漫”承載了中華文化中對自由精神的推崇,常見于古典文學和藝術評論中。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權威語言類工具書。
網絡擴展解釋二
放漫
放漫是一個成語,常用于形容态度放松、舉止隨意、不拘束的樣子。
拆分部首和筆畫
放漫的部首是方,筆畫數為12。
來源
放漫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人墨客的生活态度。他們崇尚自由、追求閑適,倡導對事物的隨性處理。因此,放漫逐漸形成了一種表達自由、不受拘束的特質。
繁體
放漫的繁體寫法為「放漫」,與簡體寫法相同。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寫法中,放漫的「放」字常用「放」字旁旁加「方」字底,「漫」字常用「水」字旁旁加「晩」字。
例句
他舉止放漫,一派逍遙自在的樣子。
組詞
放蕩、放浪、放縱、放任
近義詞
自在、隨意、悠然、閑逸
反義詞
拘束、拘謹、拘泥、拘管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