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lay a dirty trick] 〈方〉∶捉弄人;做不體面的事
(1).毀壞。 漢 王充 《論衡·龍虛》:“盛夏之時,雷電擊折破樹木,發壞室屋。”《晉書·五行志下》:“﹝ 太康 二年﹞六月, 高平 大風,折木,發壞邸閣四十餘區。”
(2).猶言使壞,出賣人。 孔厥 袁靜 《新兒女英雄傳》第八回:“忽然聽見喀喳一聲響,門倒了,七八個鬼子漢奸沖進外間屋,吆喝說:‘你們準藏八路了!快說!’乓的一下,不知道什麼砸了。 小梅 怕老頭兒發壞,心裡止不住的咚咚咚直打鼓,暗想:‘媽的!死就死,怕什麼!’心一橫,就平靜下來了。”
“發壞”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下有所演變,具體解釋如下:
方言用法
指“捉弄人”或“做不體面的事”,常見于口語中。例如:“他總愛發壞,故意藏起别人的東西。”()
古義延伸
在古代文獻中,“發壞”意為“毀壞”,如《論衡·龍虛》記載:“雷電擊折破樹木,發壞室屋。”
古代用法
漢代王充《論衡》及《晉書》中,“發壞”多描述自然力量導緻的破壞,如大風、雷電毀壞房屋、樹木等()。
現代演變
現代方言中詞義轉向行為層面,強調對他人的捉弄或不體面行為()。例如小說《新兒女英雄傳》中,用“發壞”形容角色出賣他人或使壞的情節()。
需注意語境差異:古義偏向物理破壞,現代方言則側重人際行為。權威詞典(如搜狗百科、漢典)均以方言釋義為主,古義多出現在文獻引證中()。
如果需要更完整的古籍例句或方言案例,可參考上述來源擴展閱讀。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