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劫掠。 唐 元稹 《告畬三阳神文》:“盗贼仓卒,閭落焚燔,城市剽拂,人民遂空,万不存一。”
“剽拂”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要点综合解释:
基本释义
该词意为“劫掠”,指通过暴力手段抢夺财物或资源的行为。例如唐代元稹在《告畬三阳神文》中描述:“盗贼仓卒,閭落焚燔,城市剽拂,人民遂空,万不存一”,生动展现了战乱中城市遭劫掠的惨状。
构词解析
语境与用法
该词多用于描述古代战乱、盗匪横行的场景,属于书面化表达,现代汉语中已较少使用。
相关扩展
“剽”字在古籍中还可指中医的砭刺疗法,或形容声音轻细(如《尔雅》注“声轻痴”),但“剽拂”一词不涉及这些含义。
如需进一步了解“剽”字的其他用法或相关成语,可参考《汉语大词典》等权威辞书。
剽拂是一个汉语词汇,由“剽”和“拂”两个字组成。
剽拂的意思是模仿、抄袭他人的作品或创意。
“剽”字的部首是“刀”,它的笔画数是9;“拂”字的部首是“扌”,它的笔画数是9。
“剽拂”一词最早出现在《汉书•贾谊传》中,形容贾谊模仿其他人的作品。
“剽拂”这个词的繁体写法是「剽仿」。
在古代汉字书法中,写作“剽拂”的方式稍有不同,具体可以参考古代文献和碑刻。
1. 他的创作被指控是剽拂他人的作品。
2. 这部电影深受批评,被认为是剽拂外国的电影剧情。
组词:剽窃、剽取、拂拭、拂晓。
近义词:模仿、抄袭、山寨。
反义词:创新、原创、独创。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