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五廟的意思、五廟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五廟的解釋

古代諸侯立五廟,即父、祖、曾祖、高祖、始祖之廟。《禮記·祭法》:“諸侯立五廟、一壇、一墠。曰考廟,曰王考廟,曰皇考廟,皆月祭之。顯考廟、祖考廟享嘗乃止。”《公羊傳·莊公三年》:“請後五廟,以存姑姊妹。” 清 姚鼐 《與許孝亷慶宗書》:“當七廟五廟無虛主。”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五廟是中國古代宗廟禮制中的重要概念,指諸侯為其祖先所設立的祭祀場所的規格,包含五座廟宇。其具體含義與曆史演變如下:

一、核心定義與構成

據《禮記·王制》記載,周代禮制規定:“諸侯五廟,二昭二穆,與太祖之廟而五。”

•太祖廟:供奉始封之君(首位受封的祖先),居中永存不遷。

•昭穆序列:兩側分列“二昭二穆”,即父輩為“昭”,子輩為“穆”,孫輩複為“昭”,依世代交替排列。例如:

二、曆史演變與等級差異

五廟制度在周代後隨朝代更疊有所調整:

  1. 周代定制:嚴格限定諸侯僅立五廟,天子則設七廟(含遠祖),凸顯等級差異。
  2. 漢代以降:部分朝代如漢、宋曾短暫推行“五廟制”,但多因帝王追尊先祖而突破限制。如東漢鄭玄注《禮記》時指出,實際祭祀常超越五廟之數。
  3. 功能演變:唐代以降,五廟漸成宗法象征,實際祭祀以“太廟”為核心,但禮書仍以五廟為諸侯禮制範本。

三、與“七廟”制度的對比

五廟與天子“七廟”共同構成周代宗廟體系:

等級 廟數 供奉對象 文獻依據
天子 七廟 太祖 + 三昭三穆 + 文武二世室 《禮記·祭法》
諸侯 五廟 太祖 + 二昭二穆 《禮記·王制》

這一差異強化了“天子-諸侯”的尊卑秩序,成為禮法制度的核心體現。


權威參考文獻:

  1. 《禮記·王制》(中華書局點校本),釋五廟結構。
  2. 王力《古代漢語詞典》“廟制”條,商務印書館。
  3. 《漢書·韋玄成傳》載漢代廟制争議。
  4. 孫希旦《禮記集解》,對昭穆制度的考釋。
  5. 《宋史·禮志》載宋代宗廟禮制沿革。

網絡擴展解釋

“五廟”是古代中國諸侯宗廟制度的專有名詞,其含義和背景可綜合以下要點說明:

  1. 基本定義
    指古代諸侯設立的五個宗廟,分别祭祀父、祖、曾祖、高祖、始祖五代祖先。這一制度體現了周代“禮制”中嚴格的等級規範,與天子“七廟”形成區别。

  2. 文獻依據
    《禮記·祭法》明确記載:“諸侯立五廟、一壇、一墠。曰考廟(父廟),曰王考廟(祖父廟),曰皇考廟(曾祖廟),皆月祭之;顯考廟(高祖廟)、祖考廟(始祖廟)享嘗乃止。”。另《公羊傳·莊公三年》也提到相關記載,強調其祭祀的規範性。

  3. 結構與功能

    • 前四廟祭祀血緣直系祖先(父至高祖),每月進行祭祀;
    • 第五廟為始祖廟,僅在特定時節祭祀。
    • 諸侯若因特殊原因(如絕嗣)需保留宗廟,可通過“存五廟”延續祭祀傳統。
  4. 曆史演變
    清代學者姚鼐在《與許孝亷慶宗書》中提到“七廟五廟無虛主”,側面反映了後世對周代廟制的考據與延續。

五廟制度是周代分封體系下諸侯身份與禮制等級的象征,通過祭祀規範強化宗法秩序。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祭祀流程或與其他廟制對比,可查閱《禮記》等原始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阿循百神包藏暴躁卞田君閉明塞聰拆襪線钗燕陳墨香吹吹打打嗒爾單稱判斷倒行逆施點陣釘頭磷磷豆芽菜敦說梵響峯朵俸滿桂阙桂罇恨之入骨懷珠降接薦延教肄鸠拙嫉賢傲士捐班君德空門子蛞蝓楛窳俚辭裂巴曆官柳意逆網女壻牽埭乾婚犬猶兒軟障入道入情入理乳育三将軍晌覺蜀侯四亭八當私巡亭亭當當圖窮匕見晚代瓦影龜魚文誼下回先媪效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