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捧檄的意思、捧檄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捧檄的解釋

東漢 人 毛義 有孝名。 張奉 去拜訪他,剛好府檄至,要 毛義 去任守令, 毛義 拿到檄,表現出高興的樣子, 張奉 因此看不起他。後來 毛義 母死, 毛義 終于不再出去做官, 張奉 才知道他不過是為親屈,感歎自己知他不深。見《後漢書·劉平等傳序》。後以“捧檄”為為母出仕的典故。 唐 駱賓王 《渡瓜步江》詩:“捧檄辭幽徑,鳴桹下 貴洲 。” 南唐 伍喬 《送江少府授延陵後寄》詩:“束書西上謁明主,捧檄南歸慰老親。” 明 徐渭 《謝督府胡公啟》:“徒知母在而喜,頑然捧檄之情;務拟身教所先,遵以齊眉之敬。” 清 馮桂芬 《顧蓉莊年丈七十雙壽序》:“ 毛義 捧檄色喜,固以家貧親老。”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捧檄是漢語中的一個典故性詞語,其核心含義指接到官府任命文書,常隱含着為養親而出仕的情感色彩,體現了古代忠孝觀念的交織。以下從詞典釋義、出處典故、用法演變等方面詳細解析:


一、核心釋義

指接受朝廷或官府的征召任命,尤指因需奉養父母而欣然應召出仕的行為。其中:

權威釋義參考:

《漢語大詞典》:“捧檄:指接受委任官職的文書。典出《後漢書·劉趙淳于江劉周趙列傳》。”

《辭海》(第七版):“捧檄:接到任命官職的文書。語出《後漢書·劉平等傳序》。”


二、典故出處

該詞典出東漢毛義孝親故事,載于《後漢書·劉趙淳于江劉周趙列傳序》:

毛義家貧,以孝行稱。南陽張奉慕其名,往候之。坐定而府檄適至,以義守令。義捧檄而入,喜動顔色。奉心賤之……後義母死,去官行服……後舉賢良,公車征,遂不至。張奉歎曰:“賢者固不可測。往日之喜,乃為親屈也。”

關鍵點解析:

  1. 為親出仕:毛義因家貧需奉養母親,接到任命文書(檄)時喜形于色,實為“為親屈志”。
  2. 孝心本質:母親去世後,毛義辭官隱居,表明其初衷非貪慕權位。
  3. 情感象征:“捧檄”遂成因孝受職的代名詞,承載孝子不得已而仕的複雜心境。

史學與文學引用:

《後漢書·卷三十九》:“義奉檄而入,喜動顔色。”

唐代駱賓王《渡瓜步江》:“捧檄辭幽徑,鳴榔下貴洲。”


三、用法演變與文化内涵

  1. 孝道象征

    古代詩文中常用“捧檄”表達為養親接受官職的無奈與高尚,如:

    孟浩然《送張參明經舉兼向泾州觐省》:“孝廉因歲貢,懷橘向秦川……喜得承歡膳,将何補舜躬。” (隱含“捧檄”孝親之意)

  2. 謙辭與感恩

    明清時期演變為接受任命時的謙敬用語,表示對朝廷恩典的感激,如官員謝恩表中“捧檄惶悚”。

  3. 現代語義弱化

    當代使用中,典故色彩淡化,多用于正式接受任命或任務的書面語,強調對使命的鄭重态度。


四、權威文獻參考

  1. 古籍原典

    《後漢書》卷三十九·劉趙淳于江劉周趙列傳(中華書局點校本)

  2. 辭典釋義

    《漢語大詞典》"捧檄"詞條(漢語大詞典出版社)

    《辭海》第七版(上海辭書出版社)

  3. 典故研究

    《中國典故大辭典》(趙應铎主編,上海辭書出版社)


五、現代使用示例

在鄉村振興計劃中,他捧檄赴任貧困縣縣長,立志以所學反哺鄉土。

(此處化用典故,強調肩負使命的責任感)


“捧檄”一詞融合了職任接受與孝親倫理的雙重文化基因,其語義從特指“因孝受職”擴展至廣義的“鄭重受命”,是漢語中承載傳統價值觀的經典語彙。

網絡擴展解釋

“捧檄”是一個源自曆史典故的漢語詞彙,其含義與孝道相關,具體解釋如下:

1.典故來源

“捧檄”出自《後漢書·劉平等傳序》中記載的東漢人毛義的故事。毛義以孝聞名,曾因母親在世而接受官府征召(“檄”即官府文書),欣然赴任;母親去世後,他辭官歸隱。友人張奉起初誤解他熱衷功名,後來才明白他是為盡孝而屈就官職,感歎自己未能真正理解毛義。

2.核心含義

該詞引申為“為贍養父母而接受官職”,強調因孝道屈身仕途的行為,常被用作贊美孝子的典故。例如唐代駱賓王《渡瓜步江》中“捧檄辭幽徑”,即指為母出仕。

3.文學應用

古代詩文中多以此表達對親情的重視,如南唐伍喬詩句“捧檄南歸慰老親”,明代徐渭作品中也曾引用此典。

4.注意區分

需注意與字面義(“高舉檄文”)的混淆,實際含義需結合典故理解。


該詞承載儒家孝文化内涵,通過曆史人物事迹傳遞“為親屈志”的價值觀,是古代文學中典型的倫理符號。

别人正在浏覽...

抱恩暴忽報務員北海樽辨惑褊匮扁鵲飙塵别頭試駁責部縣場竈崇觀蟲蛇捶鈎垂象調民雕顔逗晚督治翻把賬放志蠱脹賄托回植昏謬見口皦日解腕尖刀潔馨積神葵心了法糲米臨難曼澤馬蚿眠轝逆冒扭撚忸怩作态奇峻親彊茹荼蛇伏十二晚峰世紛實感世叔獅子座天堦偷末土均忘啜廢枕五湖鮮肥響環閑員懈勁信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