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捧檄的意思、捧檄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捧檄的解釋

東漢 人 毛義 有孝名。 張奉 去拜訪他,剛好府檄至,要 毛義 去任守令, 毛義 拿到檄,表現出高興的樣子, 張奉 因此看不起他。後來 毛義 母死, 毛義 終于不再出去做官, 張奉 才知道他不過是為親屈,感歎自己知他不深。見《後漢書·劉平等傳序》。後以“捧檄”為為母出仕的典故。 唐 駱賓王 《渡瓜步江》詩:“捧檄辭幽徑,鳴桹下 貴洲 。” 南唐 伍喬 《送江少府授延陵後寄》詩:“束書西上謁明主,捧檄南歸慰老親。” 明 徐渭 《謝督府胡公啟》:“徒知母在而喜,頑然捧檄之情;務拟身教所先,遵以齊眉之敬。” 清 馮桂芬 《顧蓉莊年丈七十雙壽序》:“ 毛義 捧檄色喜,固以家貧親老。”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捧檄”是一個源自曆史典故的漢語詞彙,其含義與孝道相關,具體解釋如下:

1.典故來源

“捧檄”出自《後漢書·劉平等傳序》中記載的東漢人毛義的故事。毛義以孝聞名,曾因母親在世而接受官府征召(“檄”即官府文書),欣然赴任;母親去世後,他辭官歸隱。友人張奉起初誤解他熱衷功名,後來才明白他是為盡孝而屈就官職,感歎自己未能真正理解毛義。

2.核心含義

該詞引申為“為贍養父母而接受官職”,強調因孝道屈身仕途的行為,常被用作贊美孝子的典故。例如唐代駱賓王《渡瓜步江》中“捧檄辭幽徑”,即指為母出仕。

3.文學應用

古代詩文中多以此表達對親情的重視,如南唐伍喬詩句“捧檄南歸慰老親”,明代徐渭作品中也曾引用此典。

4.注意區分

需注意與字面義(“高舉檄文”)的混淆,實際含義需結合典故理解。


該詞承載儒家孝文化内涵,通過曆史人物事迹傳遞“為親屈志”的價值觀,是古代文學中典型的倫理符號。

網絡擴展解釋二

捧檄的意思

《捧檄》是一個詞語,表示托舉、贊美或呈遞某種文書或信函。

拆分部首和筆畫

《捧檄》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是手部(扌),右邊是木部(木)。它的總筆畫數為12畫。

來源

《捧檄》一詞最早見于《詩經·大雅·捧檄》。檄指的是古代的竹片,上面寫着重要的文書或傳令的内容。捧檄則表示捧起這樣的竹片來呈遞或展示。

繁體

《捧檄》的繁體字為「捧檄」。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捧檄」的寫法可能會有些變化。比如,有時會将「扌」寫成「手」,或将「木」寫成「朩」。不過,現代通用的寫法仍然是「捧檄」。

例句

1. 他雙手捧檄,恭敬地遞給了領導。

2. 在古代,将捧檄作為一種重要的傳遞方式,以便快速通知各地的人們。

組詞

1. 捧書:托舉書籍或呈送書籍給他人。

2. 捧心:心懷感激、敬佩或愛戴之情。

3. 捧場:托舉場上的演出,表示支持或稱贊。

近義詞

贊美、稱頌、擁戴。

反義詞

斥責、指責、譴責。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