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汉 人 毛义 有孝名。 张奉 去拜访他,刚好府檄至,要 毛义 去任守令, 毛义 拿到檄,表现出高兴的样子, 张奉 因此看不起他。后来 毛义 母死, 毛义 终于不再出去做官, 张奉 才知道他不过是为亲屈,感叹自己知他不深。见《后汉书·刘平等传序》。后以“捧檄”为为母出仕的典故。 唐 骆宾王 《渡瓜步江》诗:“捧檄辞幽径,鸣桹下 贵洲 。” 南唐 伍乔 《送江少府授延陵后寄》诗:“束书西上謁明主,捧檄南归慰老亲。” 明 徐渭 《谢督府胡公启》:“徒知母在而喜,顽然捧檄之情;务拟身教所先,遵以齐眉之敬。” 清 冯桂芬 《顾蓉庄年丈七十双寿序》:“ 毛义 捧檄色喜,固以家贫亲老。”
“捧檄”是一个源自历史典故的汉语词汇,其含义与孝道相关,具体解释如下:
“捧檄”出自《后汉书·刘平等传序》中记载的东汉人毛义的故事。毛义以孝闻名,曾因母亲在世而接受官府征召(“檄”即官府文书),欣然赴任;母亲去世后,他辞官归隐。友人张奉起初误解他热衷功名,后来才明白他是为尽孝而屈就官职,感叹自己未能真正理解毛义。
该词引申为“为赡养父母而接受官职”,强调因孝道屈身仕途的行为,常被用作赞美孝子的典故。例如唐代骆宾王《渡瓜步江》中“捧檄辞幽径”,即指为母出仕。
古代诗文中多以此表达对亲情的重视,如南唐伍乔诗句“捧檄南归慰老亲”,明代徐渭作品中也曾引用此典。
需注意与字面义(“高举檄文”)的混淆,实际含义需结合典故理解。
该词承载儒家孝文化内涵,通过历史人物事迹传递“为亲屈志”的价值观,是古代文学中典型的伦理符号。
《捧檄》是一个词语,表示托举、赞美或呈递某种文书或信函。
《捧檄》由两个部首组成,左边是手部(扌),右边是木部(木)。它的总笔画数为12画。
《捧檄》一词最早见于《诗经·大雅·捧檄》。檄指的是古代的竹片,上面写着重要的文书或传令的内容。捧檄则表示捧起这样的竹片来呈递或展示。
《捧檄》的繁体字为「捧檄」。
在古代,「捧檄」的写法可能会有些变化。比如,有时会将「扌」写成「手」,或将「木」写成「朩」。不过,现代通用的写法仍然是「捧檄」。
1. 他双手捧檄,恭敬地递给了领导。
2. 在古代,将捧檄作为一种重要的传递方式,以便快速通知各地的人们。
1. 捧书:托举书籍或呈送书籍给他人。
2. 捧心:心怀感激、敬佩或爱戴之情。
3. 捧场:托举场上的演出,表示支持或称赞。
赞美、称颂、拥戴。
斥责、指责、谴责。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