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嗟悔無及”是一個漢語成語,含義和用法如下:
一、釋義
指歎息和後悔已經來不及了,強調事後無法挽回的遺憾。其中“嗟”為歎息,“悔”為後悔,“無及”表示來不及。
二、出處
源自《尚書·盤庚上》:“汝悔身何及。”意為“你們後悔自身的行為又有何用”,最早用于警示人們及時行動,避免後患。
三、語法與用法
四、現代應用
多用于形容因拖延或錯誤決策導緻嚴重後果的情形,如政策失誤、個人選擇等場景,強調事前需審慎行動。
五、相關擴展
近義詞如“追悔莫及”,但“嗟悔無及”更突出“歎息”的情感,且語境較為正式。
如需更全面的例句或曆史用例,可參考《尚書》原文或毛澤東著作。
《嗟悔無及》是一個成語,意思是後悔已無法挽回,感歎後悔已遲了。它用來形容事情已經發生、無法改變或後悔已經晚了的情況。
《嗟悔無及》的部首是口(kǒu),其中“口”為嗟的部首。它的筆畫總數是16畫,分别是:口(3畫) + 曰(4畫) + 非(8畫) + 一(1畫)。
《嗟悔無及》最早出現在唐代的《律呂志》中。《律呂志》是關于音樂和律呂的記錄,其中用到了這個成語,用于形容一種音律上的錯誤後悔已無法挽回。
《嗟悔無及》的繁體字是「嗟悔無及」。
在古代,「嗟悔無及」的寫法可能會有些不同。例如,「悔」字在古代的寫法是「懷」,表示内心的悔意;「無」字在古代的寫法是「毋」,意思是沒有、無法。
1. 他一直忽視學習,現在考試不及格了,真是嗟悔無及。
2. 當時我沒有珍惜機會,現在後悔已經嗟悔無及了。
嗟聲、嗟歎、悔過自新、無悔無怨
後悔莫及、悔之晚矣、悔不當初
未雨綢缪、事前警覺、及時行樂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