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earer] 〈方〉∶腳夫
(1).舊稱趕着牲口供人雇用的人。《醒世姻緣傳》第五回:“衆腳戶説道:‘這頭口閑一日,就空吃草料,誰人包認?’”
(2).舊時稱代人長途送貨送信的人。 歐陽山 《高幹大》第十四章:“上了 白家窯子 , 高生亮 決心去探望那年老的腳戶 傅開山 。” 王汶石 《少年突擊手》:“奶奶抱着他說:‘大雪圍了門,腳戶掉了魂。’” 李季 《當紅軍的哥哥回來了》詩:“一個腳戶把路問,他要到 青楊畔 來把信送。”
“腳戶”是一個具有地域和時代特征的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下有所差異,主要解釋如下:
傳統運輸從業者
指舊時依靠牲畜(如驢、騾等)馱運貨物或代人長途送貨、送信的人,常見于陝北等交通不便的地區。他們也被稱為“腳夫”或“趕腳的”,是古代陸路運輸的重要勞動力。
文學作品中的形象
在《醒世姻緣傳》《高幹大》等文學作品中,“腳戶”常被描述為受雇趕牲口或承擔運輸任務的群體。例如《醒世姻緣傳》提到腳戶對牲口閑置成本的擔憂,反映其職業特性。
特殊語境下的含義
有少數資料(如查字典)提到“腳戶”作為成語,比喻“地位低下的人”,但這一用法較為罕見,可能與方言或特定文化背景相關。
社會角色
腳戶不僅是運輸者,還承擔了溝通城鄉物資、傳遞信息的功能,尤其在交通閉塞的年代,其作用類似于早期的物流從業者。
“腳戶”的核心含義指向傳統社會中依靠腳力和牲畜謀生的運輸勞動者。若需更全面的文學例證或方言考據,可參考《高幹大》《當紅軍的哥哥回來了》等作品。
《腳戶》是一個中文詞彙,通常用來形容人們快速走過門檻的樣子。這個詞彙通常指的是快速且不夠謹慎地通過門檻,形象地表達了一個人毫不猶豫地進入或離開某個地方的動作。
《腳戶》這個詞由“⺡”(足部)和“戶”這兩個部首組成,而總共有11個筆畫。
《腳戶》這個詞最早出現在康熙字典中,屬于漢字的本字。在繁體中,它的字形保持不變。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方式和現在有所不同。《腳戶》這個詞在古時候被寫成“腳戸”。這種寫法沒有“門”字的部首,而是使用了和“戶”相似的“戸”部。
1. 他匆匆忙忙地穿過門檻,完全像個腳戶。
2. 她像腳戶一樣,在我面前忙碌了一陣,然後匆匆離開。
組詞:腳戶道、腳頭、腳步。
近義詞:匆匆、快速。
反義詞:小心、謹慎。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