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跛蹶的意思、跛蹶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跛蹶的解釋

失足跌倒。 漢 焦贛 《易林·複之萃》:“蜱蜉戴盆,不能上山,腳推跛蹶,頓傷其顔。”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跛蹶”是一個漢語詞彙,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基本含義

指失足跌倒,形容行走時因腿腳不便或外力幹擾而摔倒的狀态。該詞最早見于漢代文獻《易林·複之萃》。


詳細解析

  1. 字詞構成

    • 跛:腿腳有疾,行走不穩;
    • 蹶:跌倒、絆倒。
      二字組合後,字面意為“因腿腳不便而跌倒”,後引申為行動受阻或事情進展不順。
  2. 出處與例句
    源自焦贛《易林·複之萃》中的例句:

    “蜱蜉戴盆,不能上山,腳推跛蹶,頓傷其顔。”
    此處以“跛蹶”描述因負重而跌倒的情景。

  3. 現代用法

    • 本義:仍可用于描述身體失衡摔倒的動作,如“山路崎岖,行人易跛蹶”。
    • 引申義:比喻事情遇到阻礙或發展不順,如“計劃中途跛蹶,需重新調整”。

發音與變體


“跛蹶”既是具體動作的寫實描述,也可用于抽象比喻,需結合語境理解。其核心含義圍繞“失衡跌倒”展開,兼具文學性與實用性。

網絡擴展解釋二

跛蹶

跛蹶(bǒ jué)是一個漢語詞彙,意為跛足或瘸腿,形容行走時因受傷或身體不適而跛行或蹒跚的狀态。

跛蹶的部首是“足”(步行的動作部首),拆分的筆畫為“足”(6畫)+“失”(5畫)。其中,“足”部意為腳,是漢字中常見的部首之一,“失”部為喪失、遺失之意。

跛蹶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字。在繁體中文中,跛蹶的寫法為「跛蹶」,和簡體中文形式相同。

在古時候,漢字的書寫方式略有不同。例如,清朝時期的《康熙字典》中,跛蹶的寫法為「跛踣」。這種寫法将腳部的“足”換成了“踣”,意為跪倒。不同的時代和書寫規範會對字符的形态和含義産生一定的影響。

以下是一些使用跛蹶一詞的例句:

1. 他因意外事故受傷,一條腿跛蹶地行走。

2. 這隻狗跛蹶着回到主人身邊,為了保護他。

一些與跛蹶相關的詞彙如下:

1. 組詞:跛行、跛踏、跛足、瘸腿。

2. 近義詞:跛足、瘸子。

3. 反義詞:健步、輕盈。

跛蹶這個詞在描述人或動物行走受限的情況時非常常用,它通過形容跛足或瘸腿的狀态,生動地描繪了一個人或動物在行動中的困難和不便。了解這些有助于我們更好地理解和運用這個詞彙。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