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治理國家,使之穩固安定。《孤本元明雜劇》伐晉興齊·頭折:“薦賢舉善是吾心,安邦治國訪知音。”亦作“安邦定國”。
“安邦治國”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從釋義、出處、用法等角度詳細解釋:
“安邦治國”指通過有效的治理使國家安定、繁榮,強調領導者需具備治國理政能力,以實現國家長治久安。其核心在于“安邦”(使國家安定)與“治國”(治理國家)的結合,體現古代對穩定與發展的追求。
該成語不僅形容政治治理,還可引申為任何領域通過策略與智慧實現穩定發展的行為,如企業、組織管理等。
如需進一步了解成語故事或例句,可參考《伐晉興齊》原文或冰心作品中的引用。
安邦治國是一個成語,它的意思是通過穩定國家,保護人民的安全來有效地治理國家。
拆分安邦治國的部首是宀、口、心、玉,它們的筆畫數分别是3、3、4、5。
安邦治國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經典《詩經》,其中有一篇叫《邦君》的詩,就提到了安邦治國的重要性。
安邦治國的繁體字是「安邦治國」。
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可能略有不同,具體可以參考相應的古代文獻和碑刻。但基本上,安邦治國這個詞的古時候漢字寫法與現代寫法相似。
一個好的領導者應該注重安邦治國,才能夠确保國家的穩定和人民的安全。
組詞:安撫、國家、治理。
近義詞:安定社稷、國家安危。
反義詞:不治之國、亂世。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