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直言規勸。 明 李贽 《史綱評要·周紀·威烈王》:“使 連 以口舌相諍,安得至此。” 清 恽敬 《張臯文墓志銘》:“而 臯文 齗齗以善相諍不敢隱。”
“相诤”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存在差異,主要可歸納為以下兩種解釋:
互相争辯(常見于現代用法):
由“相”(相互)和“诤”(争辯)組成,指雙方各執己見、争論不休。例如朋友間的争執或學術辯論,如提到“雙方意見不合,争執不休”。
直言規勸(多見于古籍):
“诤”在此語境中取“谏言、勸告”之義,指坦誠指出對方的過錯并督促改正。例如明代李贽《史綱評要》中的例句:“使連以口舌相諍,安得至此”。
現代使用中,“相诤”更偏向“争論”的釋義;而在古代文獻中,則多指“勸谏”。需根據具體語境區分,避免混淆。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古籍原文。
相诤是一個由六個漢字組成的詞語。它的意思是相互争辯或争論。接下來我們将拆分它的部首和筆畫,探究其來源、繁體、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以及例句。同時,我們還會提供一些相關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相诤由兩個部首組成,相部為木,诤部為言。相部表示親近、相似的意思,诤部表示言辭或争辯。整個詞的總筆畫數為十一畫。
相诤最早的出處可以追溯到《易經》中:“初九,相诤,方來,有說,吉。”其中“相诤”這個短語意思是指朋友相互之間坦誠争辯,最終達成共識。在繁體字中,“相”與簡體保持一緻,而“诤”則寫作“諍”。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相”字的構造與現代相同,表示兩個人靠在一起。而“诤”字的原始寫法為“言”字上方加一個“正”字,表示說話的時候保持正直、不偏不倚之意。
1. 朋友之間偶爾的相诤有助于加深彼此的了解和友誼。
2. 在辯論中,雙方進行激烈的相诤,力圖争取更好的結果。
相像、相似、诤言、诤谏、相處、與人為善
争辯、争論、辯駁、對峙、争執
和諧、協作、默契、互助
相诤是一個意義豐富的詞語,它描述了人們在争辯中彼此争相表達不同意見的情景。希望本文可以幫助您進一步理解和應用這個詞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