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奸邪放縱。《南史·宋武帝紀論》:“ 少帝 體易染之質,禀可下之姿,外物莫犯其心,所欲必從其志,嶮縱非學而能,危亡不期而集,甚至颠沛,非不幸也。”
“崄縱”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來源解析如下:
崄縱(拼音:xiǎn zòng)指奸邪放縱,形容人性情險惡且行為放肆,多用于描述負面品行。該詞由“崄”(同“險”)和“縱”(放縱)組合而成,強調心術不正與行為不受約束的雙重含義。
該詞最早見于《南史·宋武帝紀論》中對南朝宋少帝的評價:“少帝體易染之質,禀可下之姿……嶮縱非學而能,危亡不期而集。”此句指出少帝本性惡劣且放縱,最終導緻政權傾覆,暗含對其品行的批判。
若有進一步考證需求,可參考《南史》原文或古代漢語詞典獲取更詳盡的語境分析。
崄縱(xían zòng)是一個漢字,由「山」和「纟」兩個部首組成。它的拆分部首分别是「山」和「纟」,拆分後的筆畫數為7畫。
「崄縱」一詞是由兩個漢字組合而成,它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文字演變。在古代,「崄」字的寫法是「廠下山旁加冖」,而「縱」字的寫法是「纟上從木下加纟」。
在繁體字中,「崄縱」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
古代的「崄縱」字的寫法稍有差異,「崄」字的古代寫法是「聳」,表示山崇起的樣子,而「縱」字則保持相同。
以下是關于「崄縱」的一些例句:
1. 這個山崄得如此高聳,令人望而生畏。
2. 條縱橫交織,構成了一幅獨特的畫面。
「崄縱」組詞:
崄崛(xían jué):形容山勢高聳;形容事物顯著突出。
縱橫(zòng héng):形容事物互相交錯或縱橫交錯;形容某人自由行動,不受限制。
「崄縱」的近義詞是「險峻」,反義詞是「平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