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祭祀時放飲器的托底。《元史·祭祀志四》:“爵洗仍實以瓚,爵加盤坫。”
“盤坫”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古代祭祀時放置飲器的托底器具。具體可從以下角度理解:
功能與用途
主要用于祭祀場景,作為承載酒器(如爵、瓚等)的底座,起到穩定和禮儀作用。例如《元史·祭祀志四》記載:“爵洗仍實以瓚,爵加盤坫”,說明其與爵配合使用的儀式細節。
詞義延伸
該詞未見于現代常用語境,屬于特定曆史場景下的器物名稱,可能與祭祀禮制中的器皿分類相關。
文獻例證
除《元史》外,其他古籍中暫未高頻出現,推測其使用範圍較窄,或為特定時期、地域的術語。
若需進一步探究,可查閱《元史》原文或古代禮制文獻。
盤坫(pán dīng)是一個古代漢字,由“皿”和“貝”兩個部首組成。
“皿”部表示盛飯或裝飾物品的器物,“貝”部意味着美麗或珍貴。因此,盤坫可以理解為一種珍貴美麗的飯盤。
按筆畫來看,盤坫共有七畫,其中“皿”部占了四畫,而“貝”部占了三畫。
盤坫最早出現在《説文解字》一書中。在古代,盤坫主要用于裝飾和盛放食物,這些器物通常制作精美,以展示主人的身份和家族的地位。
隨着時間的推移,盤坫逐漸成為一種象征,代表着財富和吉祥的象征物。
盤坫的繁體字為「盤坫」。
古時候寫盤坫的字形與現代略有不同。在古代的草書字體中,“盤”字的“皿”部分寫得更加圓潤,而“坫”字的“貝”部分則呈現出更明顯的曲線。
他回到家裡,拿出一隻盤坫,準備盛滿美味的菜肴。
- 盤扣(pán kòu):用于衣物或包袱的裝飾性鈕扣。 - 盤剝(pán bō):強迫剝奪他人的資源或權益。 - 坫鼎(dīng):古代一種盛飯的器皿,通常用于重大宴會。
近義詞:飯盤、膳盤 反義詞:碗、盒子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