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心神安定、平靜。 三國 魏 曹植 《洛神賦》:“收和顔而靜志兮,申禮防以自持。”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記·婆羅痆斯國》:“夫處乎深宮,安乎尊勝,不能靜志,遠迹山林。”
“靜志”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jìng zhì,其核心含義是保持内心平靜,專注目标。以下從多個角度詳細解析:
指通過控制情緒、排除幹擾,使心神安定,從而集中精力完成特定任務或追求目标。強調在複雜環境中維持專注力的能力,如《洛神賦》中“收和顔而靜志兮”即體現這種狀态。
該詞蘊含中國傳統文化中“靜以修身”的哲學觀,與《大學》提出的“知止而後有定”思想相通,強調内在定力對個人成長的關鍵作用。
如需查看更多例句或出處原文,可參考《洛神賦》及《大唐西域記》相關章節。
《靜志》這個詞由兩個部分組成,分别是“靜”和“志”。在中文中,靜指的是沒有動作、沒有聲音或沒有幹擾的狀态,而志則表示心中的意願和追求。因此,靜志可以解釋為心思安定、專注于某種目标,不受外界幹擾。
靜志一詞源自于古代漢語,其中“靜”的基本意思是甯靜、安靜。而“志”則指意願、志向。将這兩個字合在一起,形成了現代意義上的靜志。
“靜”字的部首是青,具體的部首位置在字的上部。它共有8劃。
“志”字的部首是心,部首位置為字的左側。它共有7劃。
在繁體字中,“靜”字的寫法為“靜”,“志”字的寫法則保持不變。
在古代,漢字的形狀和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然而,“靜”和“志”這兩個字的基本形狀和現代寫法相似,沒有太大變化。
1. 學習需要保持靜志,以提高專注力和記憶力。
2. 在靜志的狀态下,她成功地完成了一項重要任務。
3. 花園裡的靜谧環境幫助她平靜思緒,靜志于讀書。
1. 靜心:專心、安定思緒的狀态。
2. 志向:個人追求和目标。
3. 靜态:沒有運動或變化的狀态。
1. 靜心:同樣表示心思安定、專注的狀态。
2. 凝神:專注或集中注意力。
3. 甯靜:平靜、安靜的狀态。
1. 忙碌:忙于各種事務,沒有時間靜下心來。
2. 喧嚣:嘈雜、吵鬧的環境,不適合靜志。
3. 浮躁:心浮氣躁,難以保持心思安定。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