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漢皐 ”。 1.山名。在 湖北 襄陽 西北。相傳 周 鄭交甫 于 漢臯台 下遇二女,二女解佩相贈。《文選·張衡<南都賦>》:“ 耕父 揚光於 清泠之淵 ,遊女弄珠於 漢皐 之曲。” 李善 注引《韓詩外傳》:“ 鄭交甫 将南適 楚 ,遵波 漢皐 臺下,乃遇二女,佩兩珠,大如荊雞之卵。” 唐 陸龜蒙 《讀<襄陽耆舊傳>因作五百言寄皮襲美》詩:“ 漢臯 古來雄,山水天下秀。”《花月痕》第十五回:“寶枕贈 陳思 , 漢臯 要 交甫 。”
(2). 漢口 的别稱。
“漢臯”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hàn gāo,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三個方面詳細解釋:
漢臯指位于中國湖北省襄陽市西北部的一座山,因曆史典故聞名。相傳周朝時,鄭交甫在漢臯台下偶遇兩位仙女,二女解下佩珠相贈,這一傳說成為文學中常見的意象。例如《文選·張衡<南都賦>》中便有“遊女弄珠於漢皐之曲”的描述。
在近代文獻中,“漢臯”也作為漢口(今屬武漢市)的别稱使用,可能與漢口地處漢水之濱的地理特征相關。
“臯”本義為水邊高地或沼澤濕地(如“江臯”),因此“漢臯”可直譯為“漢水之濱的高地”,進一步印證其地理意義。
如需深入探究曆史文獻或傳說細節,可參考《南都賦》等古籍記載。
《漢臯》(hàn gāo)可以解釋為漢江的上遊地區。它是由兩個字組成的詞語,分别是“漢”和“臯”。
“漢”的部首是“水”,它由三個筆畫組成。“臯”的部首是“白”,它由五個筆畫組成。
《漢臯》這個詞語最早出現在《史記·地理志》中,描述了漢江的上遊地區。在繁體字中,它的寫法依然是「漢臯」。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有所不同。早期的文字記錄在甲骨文中,其形狀和現代漢字已經有所差異。隨着時間的推移,漢字逐漸演變成了今天我們所熟悉的形式。
1. 漢臯山腳下的風景非常迷人。
2. 我們将沿着漢臯的小徑散步。
1. 漢水(指的是流經武漢的長江支流)
2. 臯比(指的是漢江與秦嶺、比江的交彙處)
3. 臯陶(中國古代文學家屈原的字)
漢臯沒有明确的近義詞。鑒于它是一個地名,附近的地區名可能起到類似的作用。
漢臯沒有明确的反義詞。考慮到它表示的是一個地區,以其他地區的名稱作為反義詞可能是合適的。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