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false;against one's will;contrary to one's convictions]∶跟心願相違背;不是出自本心
違心之言
(2) [disloyalty]∶二心;異心
(1).二心;異心。《左傳·桓公六年》:“‘嘉栗旨酒’,謂其上下皆有嘉德而無違心也。” 清 洪昇 《長生殿·獻飯》:“若有違心,皇天鑒,決不爽。”
(2).違背本人心意。《北史·高允傳》:“違心苟免,非臣之意。” 宋 陸遊 《閑趣》詩之三:“世情元自懶,不是事違心。”《醒世恒言·三孝廉讓産立高名》:“隻因為你兩個名譽未成,使我作違心之事,冒不韙之名。” 魯迅 《野草·死後》:“我生存時說的什麼批評不值一笑的話,大概是違心之論罷。”
“違心”一詞的詳細解釋如下:
“違心”指違背内心真實想法或意願,常見于言行與真實情感不一緻的場景。例如,出于壓力說出的“違心之論”或做出違背個人原則的選擇。
古代含義
現代用法
多用于描述被迫或無奈下言行與真實想法相悖的情況,如“違心道歉”“違心妥協”。
如需更完整的曆史用例或語境分析,可參考《左傳》《醒世恒言》等文獻(來源綜合自、9、10)。
違心一詞指的是做某件事情與内心真實想法不一緻,不合自己的意願或願望。當一個人違心去做某件事時,往往感到内心的不安和矛盾。
違心的拆分部首是辶心,它的總筆畫數為9畫。
違心一詞最早出現于《漢書·匈奴傳》一書中,表示違背本心。在現代漢語中,違心是常用詞彙之一。
違心的繁體字為違心。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違心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具體表現為心字部分的穆字底下加上一個“言”字。
1. 他為了讨好上司,違心地接受了他的要求。
2. 她感到違心地選擇了一個她并不喜歡的大學專業。
3. 兒子違心地答應了父母的婚姻安排。
違心的常見組詞有:違心行為、違心之言、違心的選擇、違心的承諾等。
違心的近義詞有:難以啟齒、違心背意、違心反悔等。
違心的反義詞有:本心如一、心口如一、如願以償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