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驚座 ”。使在座者震驚。《漢書·遊俠傳·陳遵》:“時列侯有與 遵 同姓字者,每至人門,曰 陳孟公 ,坐中莫不震動,既至而非,因號其人曰 陳驚坐 雲。” 唐 駱賓王 《春日離長安言懷》詩:“劇談推 曼倩 ,驚坐揖 陳遵 。” 明 唐寅 《俠客》詩:“ 孟公 好驚坐, 郭解 始橫行。” 明 高啟 《孤園寺》詩:“橘柚垂簷秋殿暗,波濤驚座夜堂空。” 清 李調元 《桂山和雲谷中秋詩再和答之》:“清談人生能驚座,讀書詩成勝倚樓。” 柳亞子 《初度将及預賦》之四:“青綾帳撤談驚座,玄草書成版詎薪。”
“驚坐”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解析:
“驚坐”亦作“驚座”,指使在座者震驚的行為或人物。該詞常用于形容某人言行、氣度或事件具有強烈震撼力,引發在場者的驚歎。
出自《漢書·遊俠傳·陳遵》:漢代陳遵因與另一同姓名的“陳孟公”常被混淆,每當有人誤認其身份時,在場者皆震驚,故稱其為“陳驚坐”。此典故成為後世詩文中的常見引用。
古代詩人常以此詞表現人物氣魄或場景震撼,例如:
可替換為“驚座”,二者含義相同。現代語境中多用于文學或曆史描述,日常口語較少使用。
如需查看完整古籍原文或具體詩句,可參考《漢書》及唐代、明代相關詩作。
《驚坐》是指因突然的驚吓、吃驚等原因而使人在原地坐立不動的情景或狀态。它可以用來形容人們在遇到突發事件時的反應或驚愕的表情。
《驚坐》是由“心”、“廣”、“止”、“從”、“土”五個部首組成。它的總筆畫數為20。
《驚坐》一詞最早出現在明代的小說《西遊記》中。在該小說中,觀音菩薩為了教示悟空一些道理,經常使用各種手段來考驗他。其中一次,觀音菩薩變成一個丑陋的老婆婆,悟空在見到她時被吓得“驚坐”在原地,無法動彈。
《驚坐》的繁體字為「驚坐」。
在古時候,為了順應不同的時代和區域,有時會使用不同的漢字寫法來表達《驚坐》這個詞。但是,這些變體字的基本含義和發音與《驚坐》相同。
1. 當他聽到噩耗時,他感到如驚坐,整個人呆立在原地。
2. 突然間有車飛馳而過,吓得她一下子驚坐起來。
1. 驚訝:表示震驚、吃驚的情緒。
2. 驚恐:表示受到巨大的恐懼和驚吓。
3. 坐立:指固定地坐在一個地方而不動。
近義詞:驚愕、吃驚、害怕
反義詞:安靜、平靜、鎮定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