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不放實彈的炮。 清 谷應泰 《明史紀事本末·甲申之變》:“守者懼,空礮向外,不實鉛子,徒以硝燄鳴之。”
(2).比喻空話,謠言。 茅盾 《子夜》十:“ 竹齋 ,你在錢業方面放一個空炮:公債抵押的戶頭你要一律追加抵押品。”
(3).虛張聲勢的話。 郭沫若 《羽書集·抗戰與覺悟》:“敵人一再聲明,說要在幾月幾日之前解決我們,然而結果隻是一些空炮。”
“空炮”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字面及引申義兩個層面理解,具體解釋如下:
指不放實彈的炮。例如清代文獻記載:“守者懼,空礮向外,不實鉛子,徒以硝燄鳴之”(),描述的是用炮制造聲響但未發射實彈的行為。
空話或謠言
常用于形容缺乏實際内容的言論。如茅盾《子夜》中提到“在錢業方面放一個空炮”,即指虛張聲勢的金融操作(、)。
虛張聲勢的威脅
強調表面聲勢大而無實質行動。郭沫若曾用“敵人一再聲明……結果隻是一些空炮”描述抗戰時期日軍的無效威脅(、)。
“空炮”既可指物理層面的無實彈發射,更常用于比喻無實質内容的言論或虛張聲勢的舉動。其核心在于強調“形式大于内容”的無效行為。如需更多例句或曆史用例,可參考漢典()等權威詞典。
空炮是一個常見的詞彙,它指的是發射出去沒有任何效果或價值的炮彈。在比喻上,它可以用來形容某人言而無信,充滿虛假和空洞的言論。
空炮的拆分部首是火,它有4個筆畫。
空炮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明代。當時,官方軍隊使用虎蹲炮前往海上進行抵抗,但結果卻常常是空炮一發,毫無效果。這個詞彙由此衍生出來,用以形容沒有實際作用的行為。
空炮在繁體中被寫作空砲。
在古代,空炮的寫法可能會有所不同。例如,明代使用虎形代替了火部,寫作虍炮。又如清代使用了支部代替了火部,寫作支炮。
1. 他的承諾一直隻是空炮,從來沒有兌現過。
2. 許多政客經常發表空炮言論來取悅選民。
口頭空炮、空炮承諾、空炮言論、空炮攻擊
空話、虛妄、空洞、無效
實際、有力、兌現、有效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