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芒忽 ”。亦作“ 芒惚 ”。亦作“ 茫惚 ”。同“ 恍惚 ”。形容不可辨認,不可捉摸。《莊子·至樂》:“察其始而本無生,非徒無生也而本無形,非徒無形也而本無氣,雜乎芒芴之間。” 唐 韓愈 《驽骥》詩:“因言天外事,茫惚使人愁。” 宋 秦觀 《變化論》:“化者自無入於有者也……方其入也,則芒忽之間,合而成氣,氣合而成形,形合而成質。” 明 徐渭 《鞠賦》:“誰乎誰乎,芒芴曷常!春至麗日,秋臨抗霜。彼亦何熱,此亦何涼!” 清 黃景仁 《夾石》詩:“風利欠幽尋,神遊付芒惚。”
“芒芴”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其含義與“恍惚”相通,主要用于形容事物難以辨認或捉摸的狀态。以下從不同角度詳細解析:
若需進一步探究該詞在具體典籍中的用例,可參考《莊子集釋》或漢代道家文獻。
芒芴(máng hú)是一個中文詞語,是形容草木茂盛、生機勃勃的意思。它常用來形容花草繁茂的景象,也可以用來形容事物發展蓬勃的狀态。
芒芴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的部首是“艸(艹)”,表示與植物相關;右邊的部首是“虍”,表示與動物相關。
根據筆劃數來看,芒芴共有11畫(包括兩個重複的草字旁)。
芒芴這個詞來源于古代漢語,最早見于《左傳·襄公四年》的記載。之後在宋代的《臨安雜錄》和清代的《綱目》中也有使用。
芒芴的繁體字為「芒戶」。
在古代,芒芴的寫法可能會有所變化。據史書記載,古人會将芒芴寫成「芒扈」或「芒戸」。
1. 這個花園的綠意盎然,芒芴茂盛,美不勝收。
2. 新的公司在短時間内發展迅猛,一派芒芴的氣象。
芒芴常常與其他詞語組合使用,例如:芒芴茂盛、生機勃勃的芒芴、芒芴長勢旺盛。
與芒芴意思相近的詞語有:蒼茫、蓬勃、欣欣向榮、生氣勃勃。
與芒芴意思相反的詞語有:凋零、衰敗、頹廢、枯萎。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