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璽韍 ”。玺绶。《漢書·元後傳》:“謹以令月吉日,親率羣公諸侯卿士,奉上皇太後璽紱,以當順天心,光于四海焉。”《三國志·吳志·孫晧滕夫人傳》:“而 晧 内諸寵姬,佩皇後璽紱者多矣。”《新唐書·高祖紀》:“戊午, 隋 帝遜于位,以刑部尚書 蕭造 、司農少卿 裴之隱 奉皇帝璽紱於 唐王 ,三讓乃受。”參見“ 璽綬 ”。
“玺绂”是一個古漢語詞彙,主要用于描述古代帝王的印章和绶帶,象征皇權和統治權威。從漢語詞典角度,其詳細解釋如下:
“玺绂”由“玺”和“绂”兩個部分組成:
結合起來,“玺绂”泛指皇帝的印章及其附屬绶帶,引申為皇權的象征。在曆史文獻中,它常用于描述帝王登基、冊封或祭祀等隆重場合,強調其神聖性和不可侵犯性。例如,在《史記》等古籍中,“玺绂”被用來指代傳國玉玺和其绶帶,代表王朝的正統性。
該詞彙多見于文言文和古典文學,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但在曆史和文化研究中仍有重要意義。其含義強調權威的物化形式,反映了古代中國對皇權的崇拜和制度設計。
以上解釋基于權威漢語詞典來源,包括《漢語大詞典》和漢典網。詳細内容可參考:
“玺绂”是古代漢語中的複合詞,由“玺”和“绂”兩部分構成,具體含義如下:
“玺绂”合稱即“玺绶”,指皇帝印玺及其所系的彩色絲帶,是皇權和身份的核心象征。例如:
該詞多見于史書,如《新唐書》描述隋帝“奉皇帝璽紱于唐王”,體現政權更疊時玺绂的儀式性意義。
“玺绂”是古代帝王印玺及绶帶的合稱,兼具實用功能與權力象征意義。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書》《三國志》等原始文獻。
罷乏辨駁比像撥雲見日陳寶箴誠心馳角籌帷吹萬春情鹑衣皴染丹愚電甲都人子反常膨脹發燙非是風緩赗贈服食高席慣串鼓膜河段恨不得橫針不拈,豎線不動畫神唬虎缋素驕鹵解廌井闌井眢緊缺揆務廉辨淩藉溜腰眉言内童牌尾旁稽乞飯清明風傾時栖寓人等散麻世教書套松柏之客筍簴調嘴外質腲脮問諱限絶校釋嚣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