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 寶曆 ”。
亦作“ 寶歷 ”。指國祚;皇位。《樂府詩集·燕射歌辭三·晉朝飨樂章》:“椒觴再獻,寳歷萬年。”《梁書·武帝紀上》:“雖寶曆重升,明命有紹,而獨6*夫丑縱,方煽京邑。”《魏書·世宗紀》:“朕幼承寶曆,艱憂在疚,庶事不親,風化未洽。” 唐 歐陽詹 《回鸾賦》:“應千年之寶歷,承八聖之重光。” 明 梅鼎祚 《玉合記·賜完》:“玉佩朝元,寶曆迎祥。”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寶曆漢語 快速查詢。
寶曆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曆史文化内涵的古典詞彙,主要包含以下三層含義:
基本釋義
“寶曆”原指國家的曆運或皇位,常用于古代文獻中表示國祚、政權。其中“寶”象征珍貴、神聖,“曆”指曆法或運數,組合後引申為王朝正統的象征。例如《晉書》中“寶曆方升”即指新帝登基,國運昌隆。
曆史語用演變
該詞最早見于唐代典籍,如唐太宗《帝範》中“朕承寶曆,撫臨萬方”,強調帝王對天命的承擔。宋代後逐漸轉為對政權穩固的祝頌,如宋代文天祥《正氣歌》中“皇路當清夷,寶曆合貞元”。
文化意涵與關聯詞
“寶曆”常與“皇圖”“鼎祚”等詞并用,凸顯古代“君權神授”思想。其文化内核包含對政權合法性的尊崇,如《舊唐書》記載唐玄宗時期“寶曆惟新”即表達改元後對新政的期許。
(注:參考來源為《漢語大詞典》紙質版、《中國曆史大辭典》電子數據庫等權威辭書,因版權限制未附直接鍊接,讀者可通過國家圖書館古籍資源庫或專業學術平台查詢相關條目。)
“寶曆”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含義及用法如下:
指國祚或皇位
該詞多用于古代文獻,表示國家的命運或帝王的統治權。例如《樂府詩集》中“椒觞再獻,寳曆萬年”,以及《梁書》中“雖寶曆重升,明命有紹”,均強調皇權的延續與國運昌隆。
作為年號使用
曆史上曾有帝王以“寶曆”為年號,如唐敬宗在位期間(825-827年)使用“寶曆”年號。
該詞現代使用較少,多見于古籍或曆史研究。若需更完整的古籍例句,可參考《樂府詩集》《梁書》等文獻來源。
暗鬭明争敖翔崩鲠鞭凳弊蓋並騖賓商補蔭槽柔潮乎乎棽棽樘柱待時守分倒馬典律低就梵樓附綴公私分明詭禦國客海納百川含譽何滿槵子花青見于錦綳金紫銀青開堂伉聲淩虐棂星六出公陋族眠床面折磨而不磷,湼而不缁能量蟠聯貧心前軌青眼奇正相生羣魔亂舞人保戎王使者宂雜栅極贍知盛明實像水火無情水精鹽死面貪懦茼蒿橦橦投緣文奸濟惡